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能背诵这首诗。
2.以“喜”为切入点,品析这一场雨的“好”,理解诗句含义,体味字句的妙处。了解拟人、反衬等表达方法。
3.通过《春夜喜雨》,进一步了解杜甫,体会诗中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借由《春夜喜雨》,去体会和理解古诗中不同的雨所代表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好,我是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的袁老师,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由《春夜喜雨》开启“古诗中的雨”主题诵读活动。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并梳理了很多有关“雨”的古诗,老师这里也有四场雨,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一起来猜一猜吧。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老师要为你们的古诗词积累点赞!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场雨,一场春夜喜雨,你想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这首古诗?
生1:我想借助注释和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
师示单元导语页
生2:学习古诗还需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写诗时的背景。
师:是的,还可以借助背景资料来学习古诗。
一、春夜“喜”雨
1.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上这些策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想一想:杜甫为什么而“喜”。
活动一:运用策略自读“喜”
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一想:杜甫为什么而“喜”?
(生读)
师:你呀,不仅读准了停连,读出了律诗的韵味,更了不起的是,你们能根据注释中的意思,读准了尾联的多音字,重——“花重锦官城”。
2.师:古诗都读好了,谁能来说说这场雨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让杜甫因此而喜?
(1)时间好:善解人意的雨
生1:杜甫因为这是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而喜。
师:这雨知道什么?
生2:雨知道,春天是农作物开始生长的季节,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雨就下了下来,来得非常及时。
师:就请你用朗读来告诉我们这雨的及时?
生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重音)
师:读得真棒,你着重强调了“知”,这雨就像人一样,能够体贴农民的需求呢。你看,在杜甫眼中,这哪里是雨,简直是善解人意的天使。你再来读读。
生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重音)
师:你还突出了“当”“乃”,读出了杜甫面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夸夸这场善解人意的及时雨。
生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你们读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笑呢,看来你们也感受到了杜甫的喜悦。
(2)品质好:默默奉献的雨。
师:你还从哪里发现杜甫喜悦的原因。
生1:老师,我从“润”这个字中读出这雨滋润了万物,所以杜甫为之欣喜。
师:嗯,你读出了春雨对大地的奉献。
生2:不仅如此,这春雨还一点也不张扬,明明做了这么大的好事,滋润万物,但是它却在晚上来,来得“细无声”,这就更让杜甫喜欢了。
师:那为什么杜甫说他“潜“入夜,而不是落入夜、滴入夜?
生:更突出了悄无声息,为人们着想。他白天不愿打扰人们劳作,就选择夜晚悄悄地来。
师:春雨怕打扰万物的生长,怕打扰酣睡的小鸟,更怕打扰劳累了一天的农民。所以,它潜入夜、细无声。但这夜晚真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好像听到了竹笋在春雨的浸润中,不断拔节生长的声音!
生2:我好像听到细雨将土地浸润,禾苗拼命吮吸水分的声音。
生3:我好像听到花儿在细雨中开放的声音。
师:是啊,他们一边感谢无私的春雨一边快速成长。你还有发现!
生4:老师,我从颔联发现了春雨的慷慨无私。“野径云俱黑”指的是天地间漆黑一片,这说明云层很厚,也说明这雨不是只下一小会,而是能下很长时间,它毫无保留,非常慷慨地去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机和希望。这样慷慨的雨,让杜甫很喜欢。
师:雨意浓,雨时长,雨量足……这雨是那样的慷慨、无私,毫无保留地滋润大地!让我们跟着杜甫一起来夸一夸这场默默奉献的雨吧!
生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3)效果好:孕育生机的雨
师:颈联,是杜甫听到的,颔联,是杜甫看到的,面对此情此景,你觉得杜甫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想到,第二天一早,雨停了,锦官城里姹紫嫣红的花儿都开放了,被春雨浸润了一夜的花朵饱满、茂盛,压弯了枝头。
师:这就是——
生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其实,这一场雨唤醒的何止百花啊,还会唤醒什么?你能当个小诗人,用这样的诗句来说一说?
出示:晓看 处, 锦官城。
生1:晓看禾苗处,绿遍锦官城;
生2:晓看竹林处,翠滴锦官城;
生3:晓看田野处,民耕锦官城;
生1:晓看池塘处,鱼游锦官城。
师:这一场孕育生机的雨,带给了锦官城多少活力呀!难怪杜甫句句都在夸它的“好”啊,难怪杜甫在这春夜,欣喜不已。让我们和杜甫一起——《春夜喜雨》
生齐读
师:杜甫只是因为眼前的雨而高兴吗?要真正理解杜甫的情感,我们还要结合背景资料,再去体悟。
活动二:深入探究理解“喜”
结合资料,再读古诗,想一想,杜甫为什么而“喜”?
资料补充:
【材料一】安史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据史书记载,在杜甫写作《春夜喜雨》的前一年,京城一带因为干旱发生严重灾荒,一斗米涨至七千钱,甚至发生人吃人的现象。
【材料二】杜甫写《春夜喜雨》的同一年,还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中他提到自己住的茅屋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心心念念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因何而“喜”
生1:通过资料我们知道之前因为干旱引发了严重灾荒,此时此刻下的雨不仅仅是普通的雨,而是救命的及时雨,有了粮食,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越来越好,所以杜甫才这么高兴,他是为老百姓,为国家而高兴。
生2:杜甫住的房子是漏雨的,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住这样的房子,照理他是不喜欢下雨的,可他却兴高采烈写《春夜喜雨》,说这是好雨,对雨赞不绝口。说明他宁可自己受苦,也希望百姓安居乐业。
师:读到这里,你又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杜甫?
生1:我觉得杜甫宁可自己受苦,也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过得富足幸福。所以他是一位心里只有百姓,没有自己的伟大诗人。
生2:我觉得杜甫是心怀百姓,心怀天下的。就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的人开心了,他就开心了。如果天下陷入动荡,杜甫也会难受、伤心。
师:是的,当杜甫穷困潦倒,小儿子还因为饥饿而夭折时,他还心系穷苦百姓,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安史之乱后,困苦的生活让杜甫头发花白稀疏,连个簪子都插不上,他想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杜甫百病缠身,但当国家有好消息时,他居然高兴得忘乎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同学们,杜甫用他的悲喜,用他的诗句,他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心怀天下”,什么是“家国情怀”。所以,世人才会尊称他为(生:诗圣)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去感受“喜雨”背后的浓厚情感。(配乐读)
1.其实,不同的雨就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情感。课前,同学们分组对有关“雨”的诗进行了梳理,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用上学习古诗的策略,组内研讨,说说你们从诗人笔下的雨中,读出了样不同的情感?
活动三:梳理对比雨中“情”
组内研讨,不同的雨表达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生1:我们组选择的是刚学过的《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注释,我们就知道王维在送别友人,他的朋友出使安西,一旦别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这里的一场朝雨寄托的是诗人王维的不舍与离愁。
生2:我们组选择的是六年级上学期所学习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根据想象画面,我们看到了一场骤雨;借助苏轼生平资料,又读出骤雨也是苏轼遭遇的人生磨难。他借这场骤雨表达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生3:我们组选择的是一首课外的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查了资料,当时李商隐身处异乡,只能靠想象着幸福生活来思念远在长安的妻子,所以这场涨秋池的夜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无法抑制的思念。
师:同学们,说的多好,感悟的多深啊。诗中的雨,其实就是诗人心中的雨。
今天,我们通过不同的情感梳理了有关“雨”的诗。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季节的“雨”去梳理,甚至可以去梳理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所写的有关“雨”的诗。
课后,还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主题去梳理有关“雨”的诗词,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可以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是表格形式的,更可以是一份文字报告。
相信同学们在这样的梳理与探究中,一定更能发现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
课后学习任务
自选主题,梳理有关“雨”的诗词,完成“古诗中的雨”这一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