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烟火里,读懂 “值得”—— 读《人间值得》有感
伏案批改作业的间隙,偶然翻开《人间值得》这本书,没有恢弘的理论,没有激昂的口号,这位 90 岁仍坚守岗位的心理医生,用如话家常般的文字,将一生的处世哲学娓娓道来。读罢合书,窗外的晚霞正温柔地洒在教案本上,那些关于教育工作的困惑、职业倦怠的疲惫,竟在这字里行间渐渐消融 —— 原来教育的 “值得”,早已藏在恒子奶奶所说的 “接纳平凡、专注当下” 里。
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十余年,我曾无数次陷入 “焦虑循环”:担心学生成绩跟不上 ;为了班级评比,反复打磨班会流程到口干舌燥;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忍不住动怒后又陷入自我怀疑…… 就像恒子奶奶描述的 “总想着‘必须要怎样’,反而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我也一度把 “让每个学生都优秀”“把班级打造成标杆” 当成了不可动摇的目标,却忘了教育本就是一场 “慢下来” 的修行。直到读到恒子奶奶说 “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我才突然醒悟:教育不是 “一刀切” 的流水线,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有的花期早,有的花期晚,强行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只会让自己和学生都背负沉重的枷锁。
后来我试着调整心态:不再因一次考试的平均分高低而焦虑,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 —— 哪怕是基础薄弱的孩子,只要这次作业比上次认真,就能得到我的肯定;不再把班会变成 “单向说教”,而是留出时间让学生分享生活趣事,让教室多些欢声笑语;面对调皮的学生,不再急于批评,而是坐下来听他们说说 “为什么这么做”。有次班里的小宇因为上课传纸条被我叫到办公室,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他,而是先问他 “纸条上写的是什么呀”,他红着脸说 “是帮同桌记的数学公式,他上课没跟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 “问题行为” 背后,藏着学生的善意与无奈。就像恒子奶奶说 “不要先入为主地判断他人”,教育的真谛,或许就是少些 “预设”,多些 “倾听”。
恒子奶奶关于 “工作” 的看法,也让我重新审视教师这份职业的意义。她曾说 “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有事做,有地方去,能和人打交道”,这句话戳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段时间,我因职业发展瓶颈感到迷茫,甚至质疑 “每天重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到底有什么意义”。直到有天,毕业多年的学生小琪突然发来消息:“老师,您当年说‘慢慢来,你其实很优秀’,我一直记到现在,现在我也考上了师范大学,想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 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原来教师的工作,从来不是 “单向付出”,我们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在被学生治愈、被岁月回馈 —— 或许是学生作业本上一句 “老师您辛苦了”,或许是毕业多年后一句久违的问候,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都是教育路上最珍贵的 “值得”。
在处理与同事、家长的关系上,恒子奶奶的 “边界感” 智慧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她提到 “不要期待过多,对他人的期待少一点,关系反而更轻松”。以前我总希望和每位同事都成为 “亲密战友”,会因为合作中一点小分歧而纠结;和家长沟通时,也会因对方不配合教育而感到委屈。但现在我学会了 “适度留白”:和同事保持专业上的协作、生活中的友善,不强行 “绑定” 情感;和家长沟通时,先换位思考 “他们的顾虑是什么”,再耐心解释教育理念,反而让家校关系变得更融洽。就像恒子奶奶说 “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长久”,教育中的人际关系,亦是如此。
合上书页,教案本上的字迹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们或许成不了 “名师”,或许带不出 “顶尖班级”,但就像恒子奶奶用一生证明 “人间值得” 那样,我们也在用每一天的坚守,让学生感受到 “成长值得”—— 值得为一道难题反复琢磨,值得为一次进步欢呼雀跃,值得在青春里遇见一位愿意倾听、愿意陪伴的老师。未来的教育路,我想带着恒子奶奶的智慧,少些焦虑,多些从容;少些苛责,多些包容,在平凡的教学日常里,守着烟火气,守着学生们的成长,慢慢读懂属于教师的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