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理答 答复 2020-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问答 理答 答复

——《作文十九问》读有感

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朱少平

为防止新冠疫情向校园扩散,学校进行延期开学,我在线上教研和在线答疑之余,便网购了王鼎钧《作文十九问》一书,每日捧读一问,不贪多,不求快,慢慢地理解、领悟、吸收。我根据深度解读本书的编排体例,从学生、教师、作家角度来看,谈三点感受:

一、问答采用形式,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作者在本书中追求文体的变化,他采用了问答体。因为他在广电工作二十年,写“对话稿”有丰富的经验。出版以后,销路比《作文七巧》还好。当年同学们受教材习题束缚,很喜欢这种信马由缰的方式。

我在阅读中,分别提取而概括出每一问的话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关于文章的作法。第一谈修改文章,第二谈文章的样式,第三谈文章如何写长,第四谈文章的审题,第五谈文章体式的起承转合,第六谈作文要运用比喻,第七谈文章立意要出乎自然,第十五谈文章布局技巧,第十六谈文章的用词。

2.关于议论文的写法。第九谈怎样写论说文,第十谈论说文的破与立。

3.关于对写作的认识。第八讨论文章中的有我与无我,第十一谈文章的繁与简,第十二谈文章的三段式,第十三谈文章的有法与无法,第十四谈诗对写文章的重要性,第十七谈写诗也可以锻炼文字,第十八谈写文章累不累,第十九谈文学的用处,

作者为什么是十九问呢?因为他写到十九,手边的,心中的问题都答复了,篇幅也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他为什么不把每一章节的问题高度概括,让人一目了然呢?相信很多学生读后,也会有同感。

我补上每一问的标题后,哑然一笑,原来空着的目录,是需要我们读者去根据内容填补空白。当读者在努力地读懂,再读透的思考中,相信每一篇的关键词一定扩成了一个个文学故事,富有习作指导性的故事一定在读者的心中印象深刻。

当学生对本书的问题逐个弄懂后,再加上交谈中丰富的举例,他对于写作的能力会不断地获得提升。可见采用问答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写作的奥妙,激发写作的兴趣,不断地揣摩习作的审题、立意、取材、结构等。只有知道了“不该那么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样写”。这是写作的辩证法。而这些多么深奥的领悟,就隐藏在作者选取对话体的习作指导中,在阅读中逐渐使人明白的。

因此,通过每一问的解答,学生可以花时间在读悟上,也可以花时间在练写上。作为青年教师,我也需要在写下水文时知“深浅”,也需要用笔记录教育人生。

二、理答运用策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鲁迅说:“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的”,还是要靠作者多实践,多练习。笔者结合自身13年小学作文教学经验,认识到:很多学生在作文课上不得法,就不会写;在平常的阅读中不得法,也不会促进写。那么教师如何进行作文有效指导呢?需要教师有强烈的习作创作意识,更加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智慧,才能给学生做好理答,做到有效指导。

本书作者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世纪,著作近四十种。自七十年代末期起,他开始了《琉璃瓦》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可见他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与技巧,在他的习作指导中,他通过在问答之间,前后勾连,巧妙引导,不时小结等,读者可以欣赏口才,观摩措辞,从而学有所获,为我所用。作为青年骨干教师,我认为:作前指导中的有效交流,胜过费尽口舌的絮絮叨叨。

本书是问答体,关于理答运用策略,在这十九问中不胜枚举。如:同理心引起共情。(第八讨论文章中的有我与无我。)

生:经你这么一说,道理倒也浅显,我写澄清湖游记的时候怎么忽略了呢?

师:我从前也犯过这个毛病。这又有个故事……

生:这个故事我也听说过,他们清点人数,你数一遍,他数一遍,都忘了连自己在内。

师:对了,这也是许多人作文的时候常有的毛病,把自己忘了。

又如:循循善诱知评改。(第一谈修改文章)

:你赞成不赞成编辑改他的文章?

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老实说,修改人家的文章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作家笔下,文字是比较敏感的,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杜甫有一句诗:林花着雨胭脂.,最后一个字被虫子吃掉了,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字(……)

生:“胭脂湿”好在什么地方?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象。

生:“胭脂点”和“胭脂染”呢?

师:(……)

生:一个字有这么大的关系!

相信只要教师用心体悟,会从十九问的不同的语境中发现作者点拨的艺术,理答的策略,最终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答复袒露情怀,提倡作家表现情感。

1.为了答复问题而作。

作者说,《作文七巧》出版以后,他的几位教书的朋友搜集了许多问题,希望他答复。

他一看,太高兴了,有些问题正是要发掘他的埋伏。他立刻伏案疾书,夜以继日,写出《作文十九问》,作为《作文七巧》补述。

2.问之余,还是写写。

有人对作者说,你这十九问,每一问都可以再衍生十九问。于是,作者对他说:够了,咱们最要紧的是劝人家独自坐下来写写,从人生取材,纳入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从作者这两处语言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答复别人的情怀,他以自身的写作经验和见识来看,当“学生”读悟了十九问,还是需要多作,提倡作品表现思想情感。这些都是肺腑之言,这些都是有识之士的高度认识,对我们文学爱好者而言,是一种智慧的指引!特别是我经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学习,在教学生涯中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经历,34岁时获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我也觉得:“多看”和“练习”,的确是学习写文章的好方法。特别是创作叙事性的文学作品,要用诗意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将丰富的生活有选择性地记录,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后记

抚着纸黄色的封面,我为收藏一本好书而自喜,并有购买一套的念头。

我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案头书,由衷地感谢市教研室的好书推荐。原来作文也可以这样教,采用问答形式,选取丰富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虚拟的你问我答之间,尽可以在做到智慧地指引,尽可以让想学写作者,有所获得、有所启发。

由此,我特别敬佩王鼎钧先生,他的这些问答显情怀,善传授写法;这些理答显智慧,善引导学习;这些答复显思想,善指明志趣。此书,值得收藏。

  • 阅读(10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