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读后感
徐霞客实验小学 冯喜伟
初识管建刚,缘于一次“新作文教学”研讨活动。由于去得早,便在网上搜索有关管建刚的资料,读到孙双金《印象管建刚》,我一下子对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不其然,走进会堂,管建刚一个人时是孤独的、内向的,可一上课,他好似换了一个人,激情、发光。
于是,我当即买了管建刚的书。拿到书时,看到封面上概括性的五句话:“最具操作性的作文教学规程;最具迁移性的作文教学方法;最具冲击性的作文教学架构;最具人文性的作文教学情怀;最具挑战性的作文教学革命。”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管大(粉丝对他的称呼)说:“一件事情,当你坚持做8年,你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才能坚持下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往往就是教育智慧的孕伏和诞生之际。”的确,从论述中,我能够感受到管大8年中依托“班级作文周报”见招拆招的智慧之举,他关于作文教学的独特见解和成功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作文教学一片新的天地,使我有“忽逢桃花林”之感,其中真个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英一:坚持的美
管大 的“每日简评”,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句话简要记一件事儿。招术虽小,作用却大。 “每日简评”有三个部分组成: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题目——要给素材起题目,这对发展学生的拟题能力,有好处;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首先是可以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相当于概括全文;二是详写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有了这个细节,学生也能够把整个事情回忆起来。管大的“每日简评”以“放”起步,以“放”为主。学生初次接触它,随意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是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放开他们思维的手脚,打消他们记载的顾虑。但有时候也要收一下,“收”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致。多年来,管大能坚持一直这样做下来,没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可见是做不出来的。
落英二:放手的美
教师的编辑、排版以及印发的工作,将占用老师近半天的时间。为了减轻语文老师编辑稿件的工作量,管大的编辑部在学生中招募业余编辑,轮流让学生参与到选稿中去。管大还在班上培养一两个“电脑高手”,把这些编辑、排版的事情交给这些“电脑高手”去做。到时候,教师只要审阅一下,交给“办公一体机”印刷就行了。看来,管大很会招兵买马,就连家长他也不放过。管大每带一个班,第一期《评价周报》就会给每位家长送上一份,让家长知道班上有这么一张作文周报。家长看到孩子发表习作了,就会鼓励他再接再厉;看到自己的孩子没发表习作,就会要求他这周要认真写,争取下周发表。有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评审、找错别字等。的确,语文老师要想坐享其成,就得学会调兵谴将。
落英三:激励的美
为了刺激学生办《评价周报》的兴致,刺激学生不断写作。管大想到了给学生发卡。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刊用纪念卡”一张。所谓“刊用纪念卡”,即一张名片纸,发卡时在上面写一段话,如:“你的文章真棒,希望下次还能在报上见到你优美的文笔。”“未来的小作家,从这里起飞吧!”“小心,别落下了!”“写得真好,周报上又留下你童年的影子。”如此花言巧语,学生自然抵挡不住诱惑了。回想我们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总是循规蹈矩,老生常谈,也难怪学生会爱理不理,甚至不屑一顾。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管大还采用了连环计。凡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的学生,可以换取一张“作文新苗”奖状;获得“作文新苗”称号的学生,再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5篇文章,就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的同学,再发表7篇文章,就可以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获得“班级小小作家”称号的同学,有资格出期“个人专刊”。所谓“个人专刊”,即这期周报上的所有文章都出自一个学生之手,并且规定,所有文章都必须是一个月里写的——这一个月,对学生而言,是一次高峰写作体验。“个人专刊”面向全校发行,学生可以获得最高荣誉——“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这种评奖方式基本能保证了学生长期的写作兴趣。
为了可以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写上一年作文。管大还搬出了杀手茧——发稿费。当然,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的钱,而是一张模拟稿费单。所谓“模拟稿费单”,也就是一张名片纸,上面敲个章,章上刻有“《评价周报》第X期稿费X元X角”字样。学生在周报上每发一篇文章就获得相应的稿费,文章长,稿费多。这些“稿费券”可以用它到“班级图书交流中心”买自己喜欢的书。书从哪儿来呢?管大可谓想足了办法,用足了计谋。例如:学校提供科研经费,从中提取;联络有关家长资助;收取适当的实验经费等。总之,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跟管大比较,我们不是缺乏“目标”,而是缺乏他那种“为了达到目标,禅心竭虑,想方设法,为学生架桥铺路,帮助学生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曾经也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要让自己有一双“慧眼”,但大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可以写到作文里的事情,必定都是一些“大事”,而他们一天到晚学校家里,家里学校,实在没什么事情可写,写出来的作文不是无病呻吟,就是生搬硬套,曾经埋怨学生缺乏灵性,现在看来,还是老师的引导不细致、不到位。如果学生真的把这两个“绝招”内化为自己的“习惯”,一定会觉得:写作的天地无穷宽广,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真的就会如管大所说:“学生们会发现,生活表面上是在重复昨天,总在上课、作业、活动、吃饭,但用心去看,却那么新鲜而富于变化,能记下的、要记下的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学生发现、积累素材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关注生活的意识会也会越来越强。”这不正是作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境界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管大的书就像那鲜美的芳草,管大的思想就像那缤纷的落英。而我,也会像他那样,开辟自己的作文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