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善,唯以悦纳
——读《守望——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后感
这本《守望教育——教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鹅黄的温暖封面,散发淡淡的雅致;漆黑方正的标题,透着隐隐的庄重。醒目的“守望”二字, 掷地有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道出的是教育使命的沉重。“教育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醒悟教育工作的精细、艰难。不厚的一本书,记录了许多在一线教育中成就突出、善于思考的老师们的真知灼见。有教学方法的探讨,有德育方式的思考,有科研方面的建议……“开卷有益”,此言不虚。欣喜于没有错过这样一本实用又不乏优美文笔的好书,惊喜、共鸣、震撼……徐徐前行的阅读之旅,一路在心底感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白日里学校工作不知何为的繁忙,夜间家中东磨西蹭的拖拉懒惰,温暖被窝的甜蜜诱人,都将书香驱散得远远的。因为一点机缘,我又重拾书香,在碌碌无为中拾起给生命沉静思考的间隙。
“文本中的行走,恰似西天取经,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不能开掘出语言的通途,继而发现世界,通达自我。”是书中王月香老师撷取的特级教师王君的一句话。“九死一生执着不悔”,我几乎一下被震撼了。想起去年近距离领略的王君老师课堂的洒脱自如、深刻睿智,曾深深折服。一切都源自她“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成功不是偶然。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对事业的钟爱,赋予了追求者不畏九死的勇气,可以不惮不悔,执着笃定……浮想联翩,两年多教书生活点滴在脑海闪过,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再回首,一切都归于平淡,可一笑置之。因为渐渐体悟“心之所善,唯以悦纳”,才是教书人良好的心态。
悦纳,这个心理学词汇,甫一接触就深深喜欢上了。悦,内心纯粹的欢喜;纳,内心真诚的认可。懂得悦纳的人生是充实饱满的。
无论谁,都要悦纳自己。初为人师的那年是慌乱的。种种原因,我未能选择到心目中理想的职业,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犹记得那年,桂香袭人的美妙九月一开始,种种的不适应更是铺天盖地而来:教育教学一头雾水,手足无措。一面担心自己课上不好误人子弟,一面又焦头烂额于小学生内心小魔鬼的时常出没。表面是微笑的,内里却是一张古瓜脸。好长一段时间,成为假面舞者,自己都讨厌自己。直到有一天,再次相逢这个词,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想起朋友那句:“你这样老是说教孩子,并不是严厉,有时甚至流露的是失望,因为你内心总是失落无奈,孩子很敏感的。所以他们并不怕你,你没有威严。”开始醒悟,一切苦果都是自栽。一个内心凌乱,情绪不佳的老师,还有什么精力去冷静、专注地关注学生、钻研教材?命运的每一个安排都是不经意中的刻意,既难以更改,为何不勇敢接受挑战?我渐渐说服自己悦纳现状:一份稳定的职业,一群单纯可爱的学生,一个和睦融洽的团队,我拥有许多的美好,吹毛求疵实在有些愚蠢傻气。扫除了心上的沉滓,便开启了悦纳自我的全新生活,更努力地融入小学教师的工作,因而也越多地照见了明媚:校园桂花一夜飘香的浓烈,怒放的猝然闯入你眼帘的娇红,体育课上欢快嬉戏的孩子活泼的生命,语文课堂上孩子独到的见解,作文中孩子的天真坦白……都是值得自己常怀感恩的美好。
作为老师,自当悦纳学生。一把种子下去,总难免良莠不齐,学生正如是。经验与修炼的不足,使我常常还会因为学生调皮捣蛋的恶劣行径愤愤不平,甚至怒发冲冠。对这些学生便常常不能像对其他同学那样冷静耐心。也许正是我心直口快的批评,养成了几个孩子爱“挑剔”他人的毛病,每每提到他的不足,总是脱口而出别人如何来为自己开脱。现在我也常反思,也许孩子的不守纪、偶然的开小差、难免的摩擦冲突,并不值得我那样气势汹汹地问罪。我常让孩子在每一次做错时先勇敢地反思自己,为什么面对比我小得多的孩子,我忘记了先反思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言传身教呢?为什么不能冷静全面地看看这个暂时让人头疼的孩子,悦纳他的不完美呢?《简爱》中的小姑娘简,在罗沃德学院因为结识海伦而深深领悟到: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这样的眼睛只能看到细微的缺陷,却对星球的万丈光芒视而不见。不知觉中我就成了那个一叶障目的苛刻老师。沉下心,慢慢等待种子的成长吧,要知道如果他长成一株羸弱的小苗,也许不是他自身不够努力,许是土壤不肥,许是通风不良,许是光照不足……试着不要单纯地去指责这棵胆怯的小幼苗,心平气和去发现他的美好,去帮助他找找原因。人无完人,这些在成长中的东倒西歪,是他人生中不可再现的自然真实的状态,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就该悦纳这些孩子人生中将成孤本的曲折成长的心路么?
心之所善,唯以悦纳。悦纳自己,悦纳孩子,悦纳每日的匆忙。读书、行走,漫漫教育长路,当要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