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有感
顾慧丽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理解开始的。”吴勇老师用这句话诠释他的“童化作文”理念。
这个暑假,我拜读了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感触良多。乍一看题目,我不禁纳闷:处于童年的孩子,他写下的文字难道还不能称之为“儿童作文”?难道还需要一个“化”而为“童”的过程?“童化”作为小学作文教学之理念主张与课程建构的关键词,是否具有真实的现实指向?
细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吴勇所思所行的“童化作文”从根本上说,只是一再提醒人们回到作文的“常识”。他认为,自由属于儿童的生活,真正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生活,才能使教学的空间得以延伸,儿童的言语和精神才能得以自然生长。
从大量的小学生作文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自由的童年生活,看不到透明的童趣,看不到纯洁的童真与奇异的梦想。孩子虽然处于生命中的童年,童年却并不“在场”。它们不在他们的文字与言说里,不在他们的习作中。
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童心”被成人世界挤压,“文心”被成人话语遮蔽。
造成这种格局并非成人的主观故意,相反,很多时候还出于我们自以为是的“爱与善意”。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意愿与标准强加给儿童。我们总把童年当成人生的准备期,因而,天经地义地需要“把我的世界强加给你”。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儿童报刊上的,学生“优秀”习作中的成人思想和行为方式深入肺腑。反思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会发现存在缺失“儿童精神”的现象。每个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似乎都有自己的套路,从引导孩子选题到选材,再到批改。教师忽视了自己面对的是不一样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言语特征。教师忽视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套路化,使得孩子的写作冲动在固有的程式中僵化了。
在现行的各种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过于计划性。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的篇目,达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虽然教材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但是这样有计划的作文教学无法构建活泼的童性作文。作文在学生眼里成了负担、学习任务,享受不到写作所带来的愉悦。 推崇成人“语式”,抹杀了孩子天生的“缪斯语言”,让我们在习作中看到的是一张张戴着成人面具,拿腔拿调的稚嫩的脸!
作文教学出现缺失“儿童精神”的现象,有部分原因是教师太过于完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教师以任务来驱动教学,强行负重,让儿童的慧眼变得呆滞,心灵无法感受到美的景观,无法产生审美的愉悦。完美的教学安排让每一个环节细节化、确定化,没有给儿童个性留下空白。忽视了儿童的性情自然,过于追求崇高的理想价值观。精心修改学生的习作,千锤百炼成优秀的习作,“风干”了习作中的童心。
吴勇的“童化作文”,不能不说是教育田野里一声强有力的回应,至少他所致力的正是在小学作文中“将儿童世界还给儿童”。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来自一线的成果不可谓不丰,名目不可谓不繁。冠于作文之前、试图成家立派的关键词频频见诸媒体。“生活作文”“创新作文”“本色作文”“个性作文”“真情作文”“童话作文”“故事作文”“漫画作文”“新闻作文”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探索,或指向写作主体的素养与品质,或指向内容体系的开发与建设,或指向文本样式的引导与开启,或指向训练体系的严谨与有序,这些探索自有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然而,吴勇老师对“童化作文”有他独到的教学体认——“童化”是写作主体的“融化”,让儿童成了一份写作资源;“童化”是写作内容的“活化”,用儿童文化激活写作教学;“童化”是写作方式的“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一种交往;“童化”是写作情趣的“催化”,让写作成为儿童的生命需求;“童化”是写作生活的“优化”,让师生在写作过程中建立真正的对话。
我想,吴勇的“童化作文”,“化”是不是为了“不化”?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所写下的作文都是真正属于童年的作文。那时,何“化”之有哉?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学生的童年和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