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读写融和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解读
(一)教材解读
1. 要素解读:
六上第五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习作要求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围绕这一要素,安排了写人(《爸爸的计划》)、记事(《盼》)、写景(《小站》《夏天里的成长》)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包括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引导学生体会怎样表达中心意思,帮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意思习作 的方法。
在之前的四五年级的写作单元,教材强化了写人、记事、状物、写景、说明等习作方法的学习,达到把作文写清楚、写具体的培养目标。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中心意思以及中心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起草之前选材构思的能力,要求学生试着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写人、记事等方法,写出中心明确、材料具体而恰当的习作。
2. 教材解读:
《夏天里的成长》,作者围绕中心“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从三个方面,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例子,表现了夏天的生机。本文条理清晰,非常适合作为编列提纲的示范教材,用以指导学生围绕中心编列提纲、合理选材。
《盼》,作者围绕自己想穿雨衣盼下雨这个中心,从几件事、多个场景,抓住人物的心情,把事情写得生动具体,更加适合作为写事文的范文,用来指导学生的习作。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值得借鉴,可以指导学生直接抒发人物心情或通过外在言行来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爸爸的计划》通过爸爸爱订计划、自己严格执行计划、帮我订计划三个方面表达了中心,适合作为围绕中心写人的范例,建议作为《夏天的成长》的拓展,用于教学生编列写人类文章的提纲。
《小站》通过火车上转瞬即过、月台小、独特的联系方式三个方面,重点通过月台上的红榜、小黑板、三两个农民、两位工作人员、小喷水池、几株杏树等人和事物把小站的小和温暖表现了出来。适合作为写景状物文围绕中心写的范例,建议作为《夏天的成长》的拓展,教学生编列写景状物文的提纲。
《交流平台》以《夏天里的成长》为例,总结了怎样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择不同的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以《盼》为例,总结了怎样通过几件事,抓住人物表现把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交流平台》明确了本单元的习作重点:选择材料表达中心以及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初试身手》第一题要求学生判断哪些事件能表达中心意思;第二题要求学生说说围绕给定的中心,选择怎样的事例,或思考从哪些方面去写。两题都考查学生围绕中心意思选材的能力,从判断选择到自主建构,体现了难度的提升。
3. 教材写作特色解读与读写功能定位
本组课文体裁各异,从写景文、记事文、写人文以及说理散文等多个角度,指导学生在各种体裁写作时该如何围绕中心全面、充分地构建写作提纲。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以及《习作例文》的批注也多次要求学生感受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盼》一文后的习题,要求学生感受生动具体的心理描写,可以作为本单元习作的借鉴。《交流平台》明确了单元训练重点,指明了方向;《初试身手》提供了两个层次的围绕中心选材和建构写作提纲的训练。《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是本单元学习之后的大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学习目标
1.认读19个生字,会写2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缝”的读音,重点识记“蔗、瀑、篷、嚷、酱、唇”的字形并书写美观。
2.联系上下文理解“活生生、理直气壮”等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叠词和农谚,了解谚语的意思,体会运用叠词、引用谚语的作用。
3.默读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会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重要的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从动植物、非生物、人的成长三方面来写。《盼》一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得到雨衣盼下雨、找借口穿雨衣未如愿、盼雨留到明天下、如愿以偿穿上雨衣”等几件事情来写。其中,重点部分“找借口穿雨衣未如愿”写得最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4.能抓住重点段落或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表达方法。学习《夏天的成长》第2段时,要抓住表示时间和变化的词语细细体会,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体现中心意思的。学习《盼》时,要紧扣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两篇习作例文重在自读自悟,进一步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方法。默读《爸爸的计划》,知道作者选取了哪些不同事例来写“爱订计划的爸爸”,并能说说为何详写“订暑假计划”这个事例。默读《小站》,想一想围绕中心意思“小”,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结尾有何作用。习作例文的教学根据需要结合阅读课和习作课的教学进行,可以不单独安排教学时间。
6.围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围绕中心意思写”,可先联系所学课文和例文回顾写法,再结合“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巩固方法。最后,根据要求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能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并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二、读写核心任务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四、五年级各种题材的作文训练之后,基本能把握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等体裁作文的基本表现手法,学生习作从写清楚,走向写具体、写生动;从关注内容和表达方法,走向关注立意选材和谋篇布局。之前的习作指导,往往忽略学生立意选材上的指导,因而本单元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能帮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选材,更全面更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并且能把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习作重难点: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搭建编列写作提纲,通过对本单元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课文的学习,从中得到启发,学会围绕中心,编列各种体裁文章的写作提纲。
本次习作的难点,是学习在记事文中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学生需要学习通过直接诉说或者通过言行表现等方法表现人物心理,并且能够根据事情的变化,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三、单元整体教学方案
学习情境板块 |
学习内容重组 |
阶段性学习目标 |
表现性任务 |
课时 |
围绕中心列提纲 |
《夏天的成长》《爸爸的计划》《小站》《初试身手》 |
1. 阅读理解《夏天的成长》,感受作者围绕中心是如何构建写作框架,安排写作材料的。 2. 结合《爸爸的计划》《小站》学习写人、写景状物文章如何围绕中心列提纲。 3. 结合“初试身手”学习围绕中心合理选材和编列提纲。 |
1. 阅读课文,理解夏天万物之快,明白作者借事物成长劝告青少年努力健康成长的用意。 2. 阅读课文,提取信息,列出文章写作提纲。 3. 练习围绕中心选材,编列提纲。 |
二 |
围绕中心写具体 |
《盼》《习作五》 |
1. 领会文章中心意思,学习作者通过几个事件表达中心的布局方法。 2. 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直接叙写和通过言行间接表达心理活动的方法。 3. 仿照课文,编列写作提纲,学习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把事情写具体。 |
1. 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盼下雨穿雨衣的急切心情。 2. 理解文章中心,整理作者的习作提纲,感受作者通过几件事情表现主题的方法。 3. 学习作者紧扣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把事件写具体的方法。 4. 搭建习作提纲,仿照课文完成习作。 |
四 |
关注心理写具体 |
《习作评改》《盼》 |
1. 总结学生整体习作情况,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完善。 2. 回顾写作提纲,强调围绕中心选材。 3. 关注人物心理的描写指导修改。 |
1. 总结习作,指出优缺点,明确评改重点。 2. 检查是否围绕中心选材。 3. 继续修改习作,重点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回顾《盼》指导直接和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
二 |
四、读写融和学习活动设计
15.夏天里的成长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
2.感受课文从哪些方面,抓住哪些事物,通过什么方法表达了中心意思。列出文章的写作提纲。
3.结合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列出提纲,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写。
4.结合“初试身手”学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怎样围绕中心列提纲。
学习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厘清脉络
1.揭题导入,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检查生字词
①出示词串:苔藓、甘蔗、瓜藤、苞蕾
朗读词串,说说这组词的共同点。指导写草字头的字:草字头的字下部笔画少,且缺少主笔时,草字头要写得稍大,盖住下部,如:苔、苞;草字头的字下部笔画多,且笔画比较开张,则适当写小些,如藓、蔗、藤、蕾。
②出示词串:草坪、菜畦、瓜棚、竹子林、高粱地
朗读词串,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虽然都说的是某个地方,但是表述的都不一样。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花坛、荷塘、稻田、麦垄)
③出示谚语: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朗读,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谚语)在文中找找这两句谚语的意思。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4.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要点1: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要点2: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机出示三个中心句:
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②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
③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5.整理板书,形成图式。小结:课文正是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句话分别介绍了生物、事物、人三个方面在夏天迅速生长。作者从多角度来表达,更加凸显了中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块二:细读课文,学习选材
1.围绕生物的生长,作者选取了哪些生物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圈画。
2.轻轻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生物长得特别快?作者是怎样把生物成长得快写出来的。
要点1:作者抓住时间短,写出了成长的快。
要点2:作者抓住成长的效果,写出成长的快
3.再读第二自然段,完成表格。
生物 |
生长时间 |
达成效果 |
瓜藤 |
一天 |
长出几寸 |
竹子、高粱 |
一夜 |
多出半节 |
苞蕾 |
昨天—今天—明天 |
苞蕾—鲜花—小果实 |
白石头 |
几天 |
长满了苔藓 |
黄泥土 |
几天 |
黄土变草坪菜畦 |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
个把月 |
妈妈的一半大 |
4.小结:这些生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快的变化,怪不得作者说: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能通过朗读将生物在夏天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5.质疑: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生物呢?如果选取松树、仙人掌好不好?为什么?
要点1:选择长大慢的事物,就不能表达中心。选择长得快的,更突出夏天是个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要点2:写作中我们为了突出地表达中心意思,就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6.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又是抓住哪些典型事物,表达中心意思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们成长之快的呢?
要点1:第三自然段,抓住山、河、铁轨、柏油路表达了夏天什么都在长,重点是抓住成长的效果来写。选择的事物有的是间接地长,有的是直接地长,很有典型性,说明了一切都在生长。
要点2.第四自然段,抓住学生的成长,通过学生的快速成长,这一典型事例突出了中心。文中引用了农家谚语写出了人也要快速成长。
7.质疑:“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两句农谚是写农作物的,为什么不放到第二自然段呢?
要点:作者巧借农作物来说人,告诉我们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8.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表达好中心意思,首先需要选择典型的事例。下面就考考大家,完成“初试身手①”
(1)你会选择材料吗?出示书上第76页第一题,围绕“戏迷爷爷”这一中心,可以选择哪些材料呢?选一选,并说说原因。
(2)你能将不合适的材料改一改,也变成符合中心意思的材料吗?
要点:常给我们讲故事。 → 常给我们讲有关戏曲的故事。
干活时会哼上两句流行歌曲。 →干活时会哼上两句戏曲。
每天看书看到很晚。 → 每天听戏听到很晚。
6.小结:选择典型的材料能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反之,不典型的材料就会让文章的中心变得不明确,读者就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板块三:总结图式,学列提纲
1.整理板书,总结课文:
作者围绕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从生物、事物、人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了瓜藤、竹子;山、地;学生等典型事物,看似又多又杂,但却紧扣中心,这就叫“围绕中心不离散”。
板书:
生物: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菜畦、小猫、小狗、小鸭
夏天里的成长 事物:山、地、河、铁轨、柏油路
人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多角度 典型事物
2.作家写文章前,都会进行构思,先将文章的框架搭建好。读一读习作例文,选择其中的一篇,从作者的角度还原写作时的框架。
3.交流:
妈妈学习电子技术的计划
爸爸擅长订计划 外婆学习烹调的计划
“我”作息计划、复习功课计划
他自己读书计划、读报计划、做家务计划
爸爸的计划 每个人订计划的计划、督促各人执行计划的计划
每天定时开关气窗
严格执行计划 九点全家准时休息
爸爸为“我”订暑假计划
火车转瞬即逝
小站小 月台小
吹哨发信号
小站 红榜:安全
小站温暖 小黑板:温馨告知
宣传画:讲卫生
喷水池:活泼,干净
几株杏树:艳丽
4.小结:作者就是根据这样的提纲,完成了写作,表达了中心意思。你能学着这三篇课文的样子,试着根据中心来建构写作提纲吗?完成初试身手②,请你从这些题目中选择一两个,试着写一写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5.学生练写框架。
6.交流,评价,反馈。
评价要点: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是否多角度介绍,是否选择合适的事例。
⒗盼
教学目标:
⒈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急切盼望穿新雨衣的心情。
⒉ 列出文章写作提纲,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通过几件事、多个场景,抓住人物表现,表达同一中心。
⒊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心情变化,把事情写具体,写详细。
⒋ 结合“习作”,指导学生选择事例表达中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厘清脉络
1.学习动词。出示词串:
嚷 瞟 蹦 甩
要点:读准词语,找个近义词理解词语,通过“ 地 ”的形式,引导学生精准理解动词:例:嚷——喊;大声地喊。
2.出示词串:袖筒 斗篷 缩着 衣柜
要点:读准词语,区分“篷”和“蓬”,指导写生字“篷”
3.由生词引出句段,感受作者对新雨衣的喜爱。
这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要点1:出示雨衣图,借助图片,理解袖筒,斗篷。
要点2:从什么地方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件雨衣的喜爱。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梳理事件,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想一想,围绕“盼穿新雨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要点1:梳理出事件,概括成小标题。
要点2:作者一会儿盼下雨,一会盼雨停是为什么?
要点3:关注四件事的顺序能否交换,感受事件的步步推进、层层深入。
要点4:感受作者心理变化,调整成高低曲折的板书。
穿上新雨衣
晴天盼下雨 不能外出盼雨停
板块二 把握心情,理解课文
⒈整体感知心情变化。
课文的情节在推进,小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蕾蕾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可以在旁边做做批注。
要点:根据学生发言,理出心路历程,完善板书。
穿上新雨衣
雨天盼外出 失望、惊喜
央求、无奈
晴天盼下雨 不能外出盼雨停
期盼、兴奋 担心、渴望
⒉学习“晴天盼下雨”,感受作者如何写出心理变化。
课文第3、4自然段是写的“晴天盼下雨”,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心情的变化,划出句子,做一做批注。
要点1:抓住“一连好多天”“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理解“我”心里十分期盼下雨,以至于埋怨起老天爷;指导读好埋怨的心理活动。
要点2:抓住两个“一直安安静静地躺”,理解作者表面上写“静”,实则内心渴盼。两个“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强调出期盼的心情。
要点3:抓住“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联系生活理解,你喜欢被雨点儿打在头上吗?作者怎么就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要点4:聚焦动作:“放慢了脚步”、“伸手试了试周围”、“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大步跑进了楼门”,几个动作让人感受到了“我”的兴奋之情。
3.小结: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心理活动和抓住动作,写出了心理变化过程。剩下的“雨天盼外出”“不能外出盼雨停”“穿上新雨衣”这三个部分,自己选择一个自学,默读课文,做好批注,说说作者是抓住什么写出了蕾蕾的心情变化的。
4.交流“雨天盼外出”部分
要点1:聚焦语言,出示蕾蕾的话,读一读,这几句话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透过这些话,你读出蕾蕾怎样的心情。
要点2:聚焦动作,抓住“盯着碗架”“看看闹钟”“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听讲座”感受作者找不到出去的借口,也没有时间出去的无奈、沮丧。
5.交流“不能外出盼雨停”部分。
要点1:抓住两处直接描写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担心雨下完了,感受作者渴望穿雨衣,让雨点打在身上的心情。
要点2:通过环境描写,感受作者潜藏在其中的心情。
6.交流“穿上新雨衣”部分。
要点:抓住“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感受失望;抓住“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感受动作、语言表达出的惊喜之情。
7.小结: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主人公蕾蕾的心理,以及抓住她的语言、动作表现心理,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情变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这样多角度描写人物心情变化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直接吐心声,言行表心声,环境露心声。
板块三:总结迁移,指导写作
1.刚才我们学习了《盼》,作者选择了几个事件,按一定的顺序层层推进,表现了“盼穿新雨衣”这个中心,情节一波三折,十分生动。在具体写作中,作者还抓住了人物的心情变化,写得具体生动。这个单元的习作同样也是表达一种心情。(出示习作要求)我们可以从《盼》中得到哪些借鉴?
要点1:可以围绕中心,选取几个典型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事件要有波折。
要点2:抓住人物心情变化来写。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心情。还可以抓住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
2.选择一个字,参照板书构思自己的写作提纲。
⒊反馈交流。
出示评价要求:
评价标准 |
得“★”情况 |
事件选择有中心 |
★ |
事情发展有波折 |
★★ |
心路历程有变化 |
★★★ |
4.学生完成习作。
《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评改
学习目标:
1.总结发现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围绕中心意思选材、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两个教学重点展开习作讲评,指导学生修改。
2.勾连习作例文,列出提纲,检查自己的习作提纲是否适切。
3.勾连《盼》引导学生把心理活动写具体。
学习过程:
板块一:列出提纲,检视选材
1.回顾作文要求。这一次作文大家选择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汉字,记叙了一件事。还记得作文的要求吗?
出示作文要求: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2.交换作文,列出提纲,对比检视,调整修改。
要点1:交换作文,阅读同学的作文,列出提纲,写出你感受到的中心。
要点2:同桌间交流,把习作时的提纲,和同学阅读得出的提纲相对比。检查中心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是否有问题。
要点3.同桌讨论:怎样修改自己的提纲,使得文章更加符合要求。
要点4.检视修改:同桌所列提纲基本一样的,说说还有没有需要修改、提升。同桌所列提纲差异较大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而同桌为什么没有感受到,是不是在表达上出了问题。要怎样修改。
3.小结:写作之前,我们要先有思考,正如这单元第一页上,萧统所说: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写作文之前列出提纲,整体布局,认真思考提纲每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写作的结构,突出中心。
板块二:关注表达,聚焦心理
1..请同学们继续交换看同学的作文,请你仔细阅读重点部分,做好批注。
2.总结学生阅读批改情况,选取具有典型问题的作文,进行集中的展示,引导发现问题。
片段一(缺少心理描写)
我发现树枝上的蛹,颜色渐渐变淡,后来近乎透明了。透过那层薄薄的模,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安安静静睡在那个透明睡袋里的蝴蝶宝宝。今天下午,我突然发现蛹上列出了一条裂缝。蝴蝶要出来了。果然,蛹开始轻轻颤抖,轻轻摇晃。那条裂缝也越来越大。蝴蝶在努力地,一点一点地把那条裂缝扩大。不久,那个小小的头探了出来。随后背部也露出来,蝴蝶用纤细的脚撑住那条裂缝,使劲摇晃,翅膀也露了出来,不过翅膀还是折叠的,最后出来的是那个肥肥的肚子。丑陋的毛毛虫就变身成了华丽的蝴蝶。
——***《变》
片段二(心理描写手法单一,没有写生动)
走进学校,周围很安静,到处都是老师的讲课声和同学们的读书声。已经上课了!太丢人了。我赶紧捂着头跑向教室。
走到教室门口,季老师已经在讲课了。“报告。”没想到季老师没听见。我只好捂着头又喊了一声:“报告!”老师终于听见了,他回头看了我一眼,纳闷地问: “怎么捂着头?头疼吗?”
“不是。”我难为情地回答。
走进教室,要放下书包,我只好把捂着头的手放下来,顿时原形毕露。季老师眼睛太尖了,大声问我:“你头发上的是什么?”立刻,全班同学的眼睛“刷”地一下看向了我。我尴尬极了。
——***《尬》
3.组织交流,发现心理活动的描写存在问题。
要点:第一个片段,没有心理活动,只是在描述化蝶的过程,不够生动有趣。第二个片段,作者只会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心情,如:丢人、难为情、尴尬。表达心理变化的手法比较单一,没有写生动。
4总结:看来,我们还是要注意把心理活动写具体,这样文章才会更生动。那怎么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呢?
5.勾连《盼》,复习心理活动的写法。课文《盼》中我们学习了三种心理描写方法,还记得吗?(直接描写心理,言行表现心理,环境烘托心理。)
6.你能运用这些方法改写这两篇文章吗,选择一处进行补充修改。
要点1:直接描写心理:例如修改片段一时,恰当地补充自己观察时的想法。
要点2:言行表现心理:修改片段二时,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具体。
要点3:环境烘托心理:修改片段二时,可以在开头加一段环境,烘托自己无奈沮丧的心情。
板块三:修改作文,检验效果
1.修改自己的作文,把心理活动写具体。
2.展示学生修改的作文,交流评价。
3.学生完成自己的习作。
板书设计:
围绕中心选择事例
围绕中心写 直接吐心声
重点部分写具体 (心理) 言行表心声
环境露心声
五、单元读写融和评价练习
1. 阅读练习: 《广玉兰》
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原来,在林阴道两旁,有许多开着白色花朵的高大树木,那一阵阵幽香就是从这儿散发出来的。园丁说,这些树木叫广玉兰,是从广东一带传过来的。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在绿油油的叶丛中,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广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广玉兰的叶片富有光泽,好像涂了层蜡,再配上有着铁锈色短柔毛的叶背和那微呈波状的边缘,使人觉得另有一番情趣。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有了它的衬托,广玉兰花便显得格外皎洁、格外清丽了。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1. 仔细阅读文章,完成课文写作结构图:
SHAPE \* MERGEFORMAT
中心:( )
|
|
|
|
|
2. 短文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广玉兰的香气,能否把它放到第二自然段后面?
3. 第三自然段围绕 这句话展开,描写了
,并把它们比作 ,把一整棵树比作
,突出了广玉兰 。
《谈礼貌》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不能态度粗暴,也不能出言不逊。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有一天,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一个跟在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1. 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表:
文章中心 |
采用的典型事例 |
事例中人物的身份 |
说明的道理 |
|
|
|
|
|
|
|
|
|
|
|
2. 作者所选取的这些事件涉及人物的身份各不相同,是为了告诉我们 :
。
3. 如果请你写一篇关于怎样学会合作的演讲稿,你会怎么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完成下表:
文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