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习的永恒动力
——读《师道》有感
要塞实小 刘敏瑜
翻开薄薄这一本,十六位大师便款款而来、侃侃而谈。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之、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每一位都是中国教育文化历史进程中闪闪发光的名字,每一位都是高尚伟大人格与精深博大学问的完美融合,每一位都用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大步向前的教育人……
即使相隔百年,依然能听到他们最深切的呼唤——学习应该有趣起来。
一、情趣的课堂,自由生长的天地
梁启超曾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一言简之:教育,应该是件有趣的事。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孩子们打造情趣的课堂。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他们的身上洋溢着自由、创造的精神,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可是,我们会发现,初入小学的孩子闪光的眼睛逐渐黯淡,灿烂的笑容慢慢凝固。他们正襟危坐、面容整肃,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沉默。
我想是课堂缺少了孩子们喜欢的味道,有趣的味道。
曾经听过薛法根老师的一堂课,内容是《西门豹治邺》,其中有一部分生字词语的教学。要知道,生字词的教学虽然重要,但是往往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泥淖。可是,薛老师把字词与生活联系起来,把词与词勾连起来,在联系思维中灵动地学习生字新词,学生会发现词语与生活息息相关,词语和词语之间有着“秘密通道”,如此,学习生字新词就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片段再现:
师:“灌”是什么偏旁?什么意思?
生:三点水,意思是把水倒进去。
师:“灌”“溉”两个字放在一起,前后两个字是同义词语,这类词语是同义构词。动动脑筋,能不能为下面的字找个朋友,也组成同义词语。淹——
生:淹没。
师:漂——
生:漂浮。
师:流——
生:流淌。
师:派——
生:派遣。
(师补充:“派”本来指水系,现在意思发生了改变。派你去干什么就叫“遣”。)
师:治——
生:治理。
薛法根老师设计了串串相连的词语教学,如同鱼儿衔尾一样,流畅有趣。一串字词相继出现,老师就像魔术师一般,从课文中牵出彼此相关的字词。每一个字词的出场都让学生感到惊喜和欢愉。构词规律的发现,激起学生主动识字认词的热情,并且以“类”的概念迅速积累词语。
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发现偏旁秘密”“认识同义构词”“探究构词规律”,学生自由徜徉在词语的世界,发现字词联系,充分感受探究字词秘密的乐趣。
保有孩子学习的兴趣,是每一堂的必须任务,对此,蔡元培先生也曾告诫后辈: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我们的课堂是引、是激、是创的艺术。
二、有趣的灵魂,自由成长的伙伴
叶圣陶曾经这样形容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对立起来。教师不是专制政治下的爪牙,学生不是被压迫的民众。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传统的师道尊严往往会让老师刻意疏远,现实的成绩考核也会让师生关系紧张,于是,便忽视孩子亲近师长的童心。殊不知,童心之软,童心之暖……
那一次课间,女生小胡捏着一张照片凑到我跟前,要我欣赏幼儿园毕业照。一群小娃娃排成心形,仰头看天,满脸的天真。
小胡一脸喜色地要求我找一找班里的几个幼儿园同学。
呃,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孩子了,模样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只能硬着头皮试试看。
小胡特征很明显,一头乌发,马尾辫,方脸大眼,我把所有的胖娃娃瞧了个遍,手一指。 “老师,对的,对的。这就是我,你太厉害了!”小胡高兴得跳起来,“你再看看,小茗是哪个?”
我瞄了一眼端坐在座位的小茗,她是个胖乎乎的好脾气女孩,一直都文文静静的。找找看,我顺时针找了一圈,没发现能和现在这个女孩子重合的影子。不甘心,逆时针再找一圈,还是没发现。身边围了一圈孩子,明白的孩子正静静等我,离得比较远的孩子正好奇地询问:“老师在干嘛?”老师在干嘛?老师被难住了!我有点慌了,脱口而出:“小茗不会拍照的时候捂着脸吧?”
小胡一指:“喏,就是这个捂着脸的!哈哈哈!”哎呦,还真是,瞎猫撞着了死耗子。远处的小茗笑眯眯的,“老师把你找出来喽!”看着孩子们一脸敬佩的样子,我不禁有点得意。虽然我偶尔会脸盲,不过在你们这群小屁孩中间,还是可以称大王的!要难倒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别看了,不许看!”男孩小严冲过来,脸涨得通红。这个男孩脾气有点儿倔,跟同学相处得不是特别好,常常看见他跟同学不依不饶地争吵。哟,这是不好意思,还是怕我找不出来尴尬。我还非得试一试呢!
我用手指点住照片,开始逐个扫描,幼儿园娃娃穿着一样的衣服,一起咧着嘴哈哈笑,还真的不好找。我心里开始打鼓:要是找不着,小严大概会失落吧,本来脾气就不好,心思又重,可别心理有阴影啊!把每一张脸蛋都点过了,依然没发现五年前这个白白净净的男孩。小严挤在我面前,脸上红得要滴出血来,嘴唇咬得紧紧的。如果我有超能力,大概能听见他憋在心里的声音:“老师,我就是那个男孩啊,快把我找出来!”哪个呢?孩子们不笑也不说话,静静等我。我好像一个想不出难题的考生,一秒又一秒。我开始第二轮寻觅,一边点住每一张小脸一边喃喃自语:“小严,小严,小严……”突然我发现,身边的小严紧张得握住拳头,再定睛一瞧,照片上一个笑得傻傻的男孩,的确有几分相似哦。手指停在男孩旁边,我看向小胡。
小胡笑靥如花,很捧场地拍手叫好:“刘老师,你又找对了,你太厉害了!”我得意地眯起眼睛,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转头看小严,已经不好意思地转身,准备离开。“小严,你长得挺可爱的!和现在差别不大!”我冲着背影追上一句。小严一拧身,似乎忸怩得很呢!
孩子们纷纷散开,满足地讨论着,欣喜地分享着。为什么他们会带着幼儿园的照片要让老师找一找呢?他们为什么会期待老师能把他们找出来呢?也许是发自内心的亲近,想让老师看看小时候自己的模样,更想通过这场特殊的测试来鉴定,自己在老师眼里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我不想让孩子们失望,一定要把那个小小身影找寻出来?因为我想让孩子知道,我爱他们!
写在最后:
书皮是黄色的,明亮的金黄,每一位前辈都在照亮我们这一辈的教育之路。
胡适之告诫: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张伯苓教诲:中国教育之两大需要:一为发达学生之自创心,一为强学生之遵从纪律心。陶行知教导: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教学生学。感情的熏染雄与智慧的辩解,所以谆谆昭告不如使其自化……
阅读悦读,初心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