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琳读后感 2020-09-2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我,能为学生留下什么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袁君琳

在我看来,每一届学生都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每一届学生对我而言也都是一次新鲜的教育历程。也许我在教育方面的不成熟会影响到他们,但我一直相信,我的青春活力同样能改变他们,在学习中注入活力。回顾有限的教学生涯,我想我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我留给了他们什么,而是我作为一个老师,能留给学生什么。

作为老师,教育是我的职责、我的使命,而作为教师,我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教书育人。当我能影响学生的时候,能改变学生的时候,能在他们的生命中存在的时候,我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一、给学生“养分”,让他们扎“根”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就像幼苗,它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所以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于永正

其实老师就像一颗大树,而学生则是依附在这课大树上的植物,他们的父母给了他们生命,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负责给他们养分,让他们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养分的多少、养分的质量,都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学生。我的养分来自于我的老师,从小到大,老师用知识灌溉了我,用做人的道理滋润着我,所以成就了现在的我——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而我的任务,我的价值就在于继续用我吸收到的养分来灌溉下一代祖国的花草。知识需要的是代代相传,而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我,我想,我的生命价值便是传授知识,传授做人的道理。让养分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我也会竭尽我所能得给予他们“成长的养料”。

四年级语文书第一篇课文是《师恩难忘》,刘绍棠在文中写道:“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文学的种子。”就是因为儿时一位启蒙老师以讲故事作为教授语文的方法,所以才引起了作者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那位田老师将作者领进了文学之门,后来作者才会成为作家。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学生天性就是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说话方式、思维方式,都有可能被他们学去,谁让他们从小就被教育上课要紧盯着老师呢,希望他们吸收的都是有益的“养分”。

(一)谨记:读万卷书方能行万里路

“语文能力哪儿来的?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教出来的。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于永正

要给他们养分,我自己首先得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滋养自己。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一个“文化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得多读书,书读多了就有了底气去教育学生。我喜欢读小说,很深刻,语言着实富有艺术感,情节又升腾跌宕;我喜欢读诗歌,押韵、寓情于字里行间,精简而不失内涵;我喜欢读散文,形散神不散,能让我的思维随着笔者自由翻飞……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不要拘泥于教材文本,在学好课文的同时,要海选一些经典进行诵读,才能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所以,我应该读书,而且我还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地走出语文课本,选择好书去品读,让他们自由地去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能留给他们的不是我的知识,而是告诉他们怎样才能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唯有积累才能让人拥有深厚的底蕴,从字词句开始,积累多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本学期,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摘抄,一天一个人轮下去,共用一本本子,摘抄好词好句,写读书感悟。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小组合作的竞争意识。二是能让他们互相学习,起到积累的作用。我决定,这个习惯要持续下去,哪怕不能让他们有明显的进步,也能形成学习语文的氛围,是有益的。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上给他们灌输再多知识、强调再多方法、纠正再多错误,也不如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来得重要。

这些年以来,最值得我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班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我还是新教师的时候无法在语文技巧和习作上给予他们很多的帮助,唯有帮他们打好基础来确保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吸纳;在我慢慢积累经验之后,也更加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语文基础知识不是“死”的,学习它也需要讲求方法。我在默写词语、课文上反复了一遍又一遍:每一课学完要默,每次默写都要抽前面一课错的多的词语再默,一个单元学下来默一次,适时进行抽默、自默;课文背诵时要小组齐背、做到口型一致来过关;我要求学生们的作业做到字迹端正;抄写每次抄完都要求学生对着书检查一遍有没有错别字;做阅读题时要圈划关键词,一是为了提醒自己看清题目,二是为了方便检查……虽然每一次的强调、督促都很繁琐,但事实证明,在最后的检测中,我们班的基础是不错的。我希望我能给学生的是:培养他们把字写对、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顺,养成好的读写习惯,那作为小学老师的我就能向家长、初中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让我想起,我经常在课上我反复提醒学生,读文章、做阅读要深入文本,学会洞察文字背后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含义,永远不要把文章想的那么简单!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意义,所以古人才说:读书使人聪慧。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除了文章句子本身,作者可能会告诉我们另一番道理,我一直告诉学生:作家写作一定是有意义的。比如:写人就是为了赞扬其精神品质;写事就是告诉我们某种道理或者通过事来褒扬人物;写景是通过优美语句来表达喜爱与赞美之情……有了这样的惯性思维,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更容易悟其意、悟其理、悟其情。那么任何一篇文章在他们眼里就不会难了。

有时候,学习语文也需要“公式”去以不变应万变。期末复习阶段,复习到说明文,其实作为“过来人”的我来说,早就知道说明文一旦问到“XX字能否去掉”时,一般都涉及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于是我便这样教学生,告诉他们回答这类问题是有套路的:XX词语不能去掉,XX词语的意思是……,放在文中时这句句子的意思是……,用上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解后我又找了许多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来做。果然,期末考试时出现了类似的题目,虽然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掌握了答题方法。但是做对的那部分同学让我有了成就感,让我明白了,我留给他们的“养分”他们吸收了,并且这是有用的。

(三)“教书”的同时不能忘了“育人”

孩子们需要知识的“养分”才能把“根”扎深,他们同样也需要道德的“养分”才能把“根”扎牢。“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我不能忘了除了语文老师,我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班主任。班主任更侧重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同样的状况百出:上课七嘴八舌,喜欢互相告状,经常不做作业撒谎骗老师……

通常,我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学会尊重他人”,一个学生得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只有多为别人想一想,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我告诉他们我不希望班级里出现吵架、打架的情况,再大的矛盾也总有解决的办法,完全没必要用最不好的那一种。常常告诉学生,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不光是做事态度,也要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假如我的话真的能影响他们,那我就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了。

另外,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诚实,小学生很容易为了逃避责罚而撒谎,而我经常强调:诚实坦诚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一味逃避、说谎只会使你失去尊严。

我希望我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正直的人,是非要分明,做人做事要有准则,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作为他们启蒙阶段的老师,我想帮他们打好“做一个正直的人”的基础,垒好他们人生大楼的第一层砖,我相信,我教给他们的是一生都能受用的道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培养学习语文的“趣”

“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于永正

   很多学生怕学数学,因为数学题常常会做不出,很多同学怕学英语,因为英语单词总是记不住。但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没有道理怕学语文。我给学生灌输的理念是:学习语文其实很简单。

我用事实来证明:早读课,大家一起理解诗词内容后,先大声朗读三遍,再试着背诵,很多同学都能很快背出来,于是我告诉他们,你看,学语文一点都不难;教到《春联》那一课,我让学生也试着对对子,只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就行,这自然又难不倒他们,于是我又告诉他们:你看,学语文一点都不难;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仿写语段时,先让孩子们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说话,再自行创作,由于先扶后放,他们很快有了很多巧妙的灵感,这时候我也会告诉他们:学习语文其实很简单……

很多的“差生”他们学不好语文是因为他们总是没有在语文方面取得任何成绩,总是写不对字,总是背不出文章,作文总是不知道要写什么。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能做的就是鼓励他们,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取得进步,当他们尝到胜利的喜悦,他们也就愿意去学习语文了。我想要留给学生的就是,一切从简。不要把语文看的太难,总有好的方法去解决难题,但同时也不要轻视语文,因为它是一个无法探知底在何处的深渊。老师需要发自内心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让他们明白,语文是陪伴他们一生的,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说话、识字、写字……让他们认识到语文的价值和作用,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不学语文了。

我很乐意不断地去探索语文教学,学习更多的好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我想让我的学生都喜欢语文,都对语文充满好奇,这样,不用我“按着牛头吃草”,他们这些“小牛”自己会寻找肥沃的草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当我能影响学生的时候,能改变他们的时候,能在他们的生命中有存在感的时候,我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许许多多能真正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的金点子。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在教育中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和不解,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我能留给学生什么”是我这一辈子都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 阅读(10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