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升的密码 2020-09-3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升的密码

——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感

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何洁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前提,是语文阅读教学厚重与饱满的关键,是实现有效语文课堂的保障。一直深感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够,暑假幸得《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这两套书,如获至宝,细细品读一番。

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最为基本的基本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角度和深度,对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却没有走进文本。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更表明,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普遍下降,浅读、曲读甚至错读文本的情况时有出现。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乃至于整个语文教学。因此,文本解读,成为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精彩与否的关键因素。那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呢?

一、博采广纳,丰富人文素养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由于语文学科特点,对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积淀,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而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宽阔的专业理论、厚实的文学功底、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宽厚的人文情怀,才能对文本进行较深层次的解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博采广纳,语文教师不仅要广泛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而且还应广泛涉猎如哲学、艺术、宗教等社科领域,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我们不仅要要成为本学科的专家,而且应当使自己成为“杂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厚自己的学养,建立开阔的文化视野,形成多元的思维方式,从而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只有这样,语文教师在自我面对文本时,方能既立足于文本,围绕文本思考问题,又能跳出文本,从更高的层次来审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较有深度和厚度的教学设计,方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既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的方向,又不束缚学生思想的翅膀。

二、精心研读,慎用教学资源

教参中,从学习目标、写作背景及相关知识,篇章结构、写作特色、语言特点、课后思考题答案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除了教参之外,许多教师也会借阅一些名师的优秀教案,囫囵吞枣。这写教学资源给教师阅读文本提供了参考。但是如果把这些教学资料作为不阅读文本或是借此减少在文本阅读上花工夫的借口,一味地依赖这些现成的教学资源却不做深入的探究、分析,照搬照套,现买现卖的话,这样的方法就不可取了。因为教参只是教学参考,资料汇编,或提供教材编订者的一家认识,决不是文本的最终解释,问题的唯一答案;优秀的教案是名师们思考的结晶,适用于他们的学生、他们的教学实际,未必就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果教师备课时自己不去仔细阅读文本,只是从这些现成的教学资源中“拿来”,用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这样是无法很好地与学生展开对话的。在这样的课堂上一旦学生产生纷争,教师的“伪阅读”就没法甄别学生的解读到底是误读还是创新,让学生臣服于教师用书中的正确答案。无疑,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需要精心研读文本。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于永正老师曾说:“语文老师备课,就是备‘读’。”他认为“细读文本”是个很好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那我们该读什么呢?

(一)读题目——文本解读的开端

每一篇课文题目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撰写的,透过这些题目可以看到课文的核心,可以统领全篇课文,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交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它像一扇窗户一样,透过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表达。但是对课文题目的解读与教学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课堂上,我们过多的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学习。利用课文的题目来设置问题,向学生提出问题,就像给机器注入燃料一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还可以让学生带着一个强烈想解决课题展示出来的问题的愿望走进课文,找寻答案。有些课文的题目一看就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对这些课文题目的把握,就可以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明确课文重点。

(二)知文意——文本面上的把握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提供了师生对话的中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具备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而且教师还必须要有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纯粹地教教材。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能够把局部同整体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因而对文章的理解是正确的、全面的、深层次的,从而克服语文教学中零敲碎打的分析。整体把握不只是把握课文内容,还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理文路——文本线的梳理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思路的研究被忽视了,理清文脉的教学隐去了,文章层次逻辑的理解淡化了,整体把握的训练削弱了。引导学生一头埋进文本一叶障目的教学过头了,抓住一词一句无节制地挖掘感悟红火了,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风行了。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一鳞半爪似的教学比比皆是,学生往往能走进一篇课文,却走不出一篇课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阅读一篇文章,应当整体把握住它的框架,明白作者“编织”文章的基本路数,弄清文意的来龙去脉。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梳理关键处、从语言入手发现关键处,从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进而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

(四)品词句——文本点的推敲

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能够捕捉文本的语言及结构特色,并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亲近语言,比较、玩味、体悟,逐渐地走进课文,走近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通过概括、探究、比较、移情等形式,做到读中悟,悟中读。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细读文本,品读词语,文字与阅读者进行最直接的对话,其声、形、义,其构造、色彩、次序鲜活地刺激我们的头脑,从而最有效地培养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揣摩——体验品味,比较——甄别推敲,朗读——深入强化,由浅入深地理解,方能“将其言若出吾口,将其意若出吾心”。只有这样,“词语品读”这块基石才能放得实,扎得牢。

(五)析表达——文本“文”的赏析

言为心声,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会精心选择和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因此,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即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还应感受作者是怎样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了解有关语言的知识和表现形式。那种只注重文本的内容分析,忽略文本的表达形式的教学,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完整的,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因此,只有把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和赏析字词运用的精妙、句式结构的表达运用,慢慢学会从字、词、句、篇、结构等各方面品析、鉴赏文学作品,并能迁移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说话和作文中去。

(六)知人论世——文本“文”的拓展

文学欣赏要走进文本,还应结合具体的写作背景,更要“知人论世”。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联系作者的立身、为人、处世以及个性才情、情趣爱好、学识等,由言外而观言内,能是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因此,要真正理解作品,并不能只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资料,这样有利于更深地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和字里行间的意蕴,从而实现对文本正确、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三、反思教学,深入解读文本

备完课、教完课后并不表示对文本解读的结束,教师对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解读过的教学文本,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教学后对文本的反思阅读,也是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途径之一。记录一些解读的成功之处,评价自己的文本解读方法。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或者说是自己的解读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时,我们可以重新审读文本,及时纠正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警惕。更重要的是,教师面对的教学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也是为了指导学生的文本解读而服务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我们教学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有时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无法事先揣测到的,而且学生的解读有的也极具代表性。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视角进行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归根到底都源于教师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文本解读能力。而对文本的解读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解读文本,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准确而深入的引领。总之,解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服务的。切实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 阅读(16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