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梅 读书笔记 2020-10-0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读杨斌《美育》

前几日,无意中在看了一档关于摄影审美和镜头艺术的视频。想起近几日看的杨斌选编的《美育》。忽然间,一个很久以前就存在,然而一直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对于“美”的看法。

虽然,美的概念几乎总是要与艺术或者人连接在一起。我们形容一个人形体美,翩若惊鸿,指若削葱根,或者说是大卫雕像完美的黄金比例。我们用形形色色的词汇去形容艺术,舞蹈,绘画,刺绣,衣物。可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从小到大,我们很多人是不具备系统地欣赏美的感知力的。而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距离越来越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成为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孤立的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社会仿佛都得了一种有用的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于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很多人都成为了功利社会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美育在此背景下着实为一股清流。

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学带来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比如,让孩子从小学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培养,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通过对颜色的分辨和鉴赏,达到美育的效果,其实就像吃糖一样,吃饱了之后,经济状况允许之后,加一点甜的东西,那会让你的生活质量变得非常美好。这种美好就像糖带给孩子的那种幸福感、那种兴奋感,这种感觉是任何食物都不能取代的。

美育目的不在知识和技能,而在态度和境界。美育启蒙可能来自小学语文课堂,一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从了解李白本人,到大唐盛世,再到庐山秀丽美景,为什么李白会行吟于此,一层一层地去欣赏诗的本身,感受当中的意境,去感受诗人胸怀的辽阔与骨子里的浪漫。美育启蒙可能来自美术课的鉴赏课。从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原因,政治因素,宗教背景,作者的性格,乃至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代入作者的角色去身同感受。原来,美才是我们人类的毕生所求。

通过不同形式的育,不断滋养精神、圆善人格,其学习的过程也是促使形成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稳定的、统整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模式的过程,这会对他当下生活,对今后的成长、发展,对塑造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有些家庭而言,他们始终把“有用”放在了第一位,将成绩放在第一位,一切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不让孩子去接触,孩子的生活除了学习文化课外,没有艺术、没有社交……问题也会随之而来。长此以往,会不断冲刷、削减孩子人生的深度与高度!这样的教育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如果有意识引导孩子开展艺术教育,不仅会让生活变得诗意,还能让教育变得柔软。

   教育家蔡元培就曾呼吁:“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在“无用”之学的影响与熏陶之下,孩子的成长的到尊重,其欣赏美的系统逐渐完善、成型。当某一天看到远方的晚霞和水边低飞的野鸭时,孩子不是大呼“真美”,而是深刻体会到“落霞无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并与作者共情。所谓“无用”,大抵如此。

 

 

  • 阅读(15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