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读后感
顾慧丽
“我在小学教语文”,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倍感亲切。于是开始关注李竹平的公众号,被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设计所吸引。再于是,就下单买了这本《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便随时翻阅。
一、全新的母语课程
李竹平老师将母语课程的构建通过引经据典课例论证娓娓道来,有理论基础、有个性特征、有实施路径,有文体切入。怎样进行母语课程的多维拓展;怎样落实母语课程的文本解读;怎样组织年级主题读本的编写;怎样实现课堂实例的完美呈现,李老师让我们见证了不一样的教学风景,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简单地教学书本上的知识,创造学生成长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教室课程生活,保证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母语学习经历和体验,从而实现“全生活”理念下的母语教育,即语文教育应“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发展儿童的心灵”,这就是全新的母语课程!读着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位长期坚持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驻扎课堂,大量实践,探索成果等背后的坚守与执着。
二、多元的文本解读
为了充分而切实地发挥具体文本的母语学习价值,“全生活”理念下的母语教育应该怎样看待和落实文本解读呢?
1.以多元角色欣赏文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带着不同的眼光和目的进行解读,看到的内涵是不一样的。首先要有净手焚香的诚恳,以一个纯粹、成熟、独立的读者身份来欣赏文本;其次,再以教师的角色来欣赏文本;进而,将文本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以学生的身份想一想。我想,这样的与文本素面相对的解读,这样的多元角色欣赏文本,是有效成为设计、建构课堂的参考或指南。
2.以批判眼光探究文本
李竹平老师告诉我们:要具备敢于以批判性的眼光去探究文本。这里的批判是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别,即用更高要求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审视和判断,最终厘清文本本身于课堂学习的价值。我想,这样的批判眼光来探究文本,是发现和创造文本更深刻的学习价值的催化剂。
3.以外延文本充盈内涵
我们大多数的教师都很自然地认为每学期使用一本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教材是理所当然、不可或缺的,也是足够的。殊不知,这无疑将文本和文本可以发挥的价值孤立起来,人为窄化,使语文学习失去联系性、开放性和融合性。李竹平老师说:联系是从文本出发,发现它在课程意义上的外延价值,除了向内的发现和挖掘,还应该有向外的关联和融合,不囿于一篇篇孤立文本的繁琐分析,使语文课堂也就有了真正的儿童立场和生活的情趣,而不会每天重复着无聊的“昨天的故事”。我想,这样的联系思维来外延文本,让文本在补充和延伸中求得内涵的丰厚和充盈。
4.以课堂创造建构文本
建构,就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解读和创造,在反复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为课程生活绘制初步的蓝图,胸中不忘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预想和预演了学生将经历的学习过程和可能呈现出的学习状态、情形,时刻联想到这样的内容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阅读期待和感受,通过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帮助学生习得本领和要素。这便是在围绕文本进行具体的课程和课堂生活的建构。
我想,用怎样的态度、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解读一个文本,将决定着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怎样的课堂学习过程和课程生活体验。只看到文本表面内容和一望而知的形式,注定了只能带来枯燥乏味的、在内容和逐句逐段文字上折腾的课堂。
欣赏—批判—联系—建构,文本解读扎扎实实做好这四件事,母语课程就从文本解读开始,为儿童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创造了丰富的课程生活。
三、精妙的主题课程
通过《我在小学教语文》中的各课教学案例,通过李老师对母语课程的详尽剖析,我认识了《梅花魂》的多维拓展、《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文本解读、《乡下人家》的特设境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母语学习价值……原来母语课程下的多维拓展有它的操作策略:发现与体验、分享与交流、整合与应用;原来母语课程下的文本解读有它的落实步骤:欣赏、批判、联系、建构;原来语文教学着眼于课标却决不可拘泥于教材;原来语文课堂不能局限于一篇篇课文而要包罗儿童生活的大千世界,并为学生打造心灵发展的平台。
特别是在阅读第三辑母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艺术时,看到对统编教材单元重构的举例,对“龙”主题课程的开发,“一花一世界”课程的构建,以及与电影课程的整合,由一篇经典展开的一段课程生活的创造,整本书《射雕英雄传》的共读等,不由感叹,这可都是需要深厚的积淀、敏锐的视角、超强的整合意识的呀。或许我也可以每周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组织开放的读书分享会、规划有母语学习有生活境遇的主题读本、打磨每一篇有生命温度有多维拓展的经典文本。
整本书看似高深实则易懂,因为带有作者深度思考的一篇篇个性鲜明的课例,一套套主题突出的课程,让整本书的阅读轻松愉悦,而又掩卷长思,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我在小学教语文》,为我打开了语文教学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