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冯喜伟推荐王鼎钧《作文七巧》 2021-07-0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四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王鼎钧《作文七巧》推荐

著作内容

读了"作文三书"之后,如果你觉得受益匪浅,那就转告你的同学和老师,让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受益。整个精神氛围的提高,意味着你站在一个高海拔的基座上,周围的朋友同时拥有了甘泉,你的心田会更加滋润

"作文三书"总序(1) "作文三书"总序(2)

记叙的技巧

我们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我们记下我们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昔表里。我们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及心灵思想发现它们。发现的过程占一段时间,我们先发现什么,后发现什么,有个先后的次序。文章按着这个次序写,就是直叙。

直 叙(1) 直 叙(2)

直 叙(3) 直 叙(4)

直 叙(5) 直 叙(6)

倒 叙(1) 倒 叙(2)

倒 叙(3) 倒 叙(4)

倒 叙(5) 倒 叙(6)

抒情的技巧

抒情文写的是情,其实不独抒情文,记叙文、议论文也离不了""。如果不是某件事引起了我们的喜悦、警惕、悲悯或钦仰之情,我们干吗要记它叙它呢?如果无爱无憎,心如止水,我们又何必对别人的主张议之论之抑之扬之呢?无情固然不能抒情,无情恐怕也不宜记叙议论。

抒 情(1) 抒 情(2)

抒 情(3) 抒 情(4)

抒 情(5) 抒 情(6)

描写的技巧

描写,写的是景,""不限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写景的方法用""

描 写(1) 描 写(2)

描 写(3) 描 写(4)

描 写(5) 描 写(6)

议论的技巧

"议论"是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这是跟记叙、抒情不同的另一种表达。有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当然最好也是正确的)议论是知识分子的专长。在一般人心目中,说理的文章比抒情记事的文章身价高些,价值大些,如果抒情记事是"小道",说理的文章就是"大道"

归 纳(1) 归 纳(2)

归 纳(3) 归 纳(4)

归 纳(5) 归 纳(6)

演 绎(1) 演 绎(2)

演 绎(3) 演 绎(4)

演 绎(5)

四种写法的综合运用

先看一篇短文,一面看,一面分辨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描写,哪些是抒情。我不懂庄子为什么说有至德的人从不做梦。孔子曾经梦见周公,诸葛亮曾经梦见伊尹,难道这两个人的人格还不能做我们的摸范吗?我认为梦境可以使人的心灵更丰富。我一点也不羡慕庄子所说的至人。

综 合(1) 综 合(2)

综 合(3) 综 合(4)

综 合(5) 文路无尽誓愿行(1)

文路无尽誓愿行(2) 文路无尽誓愿行(3)

文路无尽誓愿行(4) 人经风雨阴晴 文成鼎鼐滋味

王鼎钧小传

 

阅读感受及推荐理由

恬淡随性,才情流露,虽是“小书”,却为“大家”。“大家”教写作,让你读得明白,悟得透彻。            

作家谈写作,相比大学教授谈写作,少了些教条与理性,多了份恬淡与随性。再者,此书32开本,便于携带,乘地铁、等车等零碎时间均可阅读。此书虽薄,但每一页都积淀着作者的才情。

1.何谓“作文七巧”?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相比大学教授谈写作,王鼎钧先生少了些教条与理性,多了份恬淡与随性。将他的写作经验、人生阅历融在娓娓道来中,为读者提供作文的捷径。

2.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书”?王鼎钧先生讲得诚恳而有趣:“我一面赤脚行走,一面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这七种写作技巧,便是七处独异的风景,它们构成幽静的林荫大道;而那些洒脱自如活泼的语言,恰如一股股流淌在林间的泉水,滋润着我们的思想与笔端。

3.我的理解与思考。

选择“描写”中“比喻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感受。

什么是“比喻”,王先生说,“比喻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已知喻未知”。“中国从前流行的比喻多半是北方人最熟悉的,如冰清玉洁,雪肤花貌;多半是农民最熟悉的,如鸡虫得失,狗偷鼠窃。”“我想,大体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文化的发展是自北向南的。”

王先生还指出,比喻的基本句型是“像……一样”,简称“像”型,由此衍生出几种变型:“是”型,“想”型,“成”型。无论怎样变化,“喻”和“被喻”都在句中并存。

关于比喻句,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诟病的一种语文知识。这类知识容易教,找出本体喻体,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就算教完了,且不顾年段要求。小学二年级就告诉学生把什么比作什么,并不鲜见。

其实,比喻句早就存在于学生的口语中,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二年级教学不必太在意比喻句,教师只要重视对这类词句的朗读指导和语言积累就是了。到中高年级,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仿写比喻句。基本方法是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浮现形象、体会情感,千万不可以语法修辞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感悟体验,也不可见到比喻句就让学生仿写。

因此,我们在教学比喻句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比喻之美。如低年级,教师可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欣赏视频感受喻体的形象之美。通过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画面,将枯燥的汉字变成立体的形象,让学生进入比喻句描绘的美丽意境之中。对于有些难懂的比喻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做做动作、手势、表情等方式来品尝其滋、其味。

中年级更多要赏析比喻之妙。教师可以用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比喻之妙,把比喻句回归到具体语境中,通过与其他喻体作比较后判断,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喻体运用是否恰当,去满足学生这种研究需求。中年级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比喻转化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依据课文内容,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去填补语言空白,情感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才能挖掘比喻句中所蕴藏的美。

高年级更过地要写出比喻的魅力。当然较为简单的是句式模仿。当学生对比喻句有一定感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练习,指导他们尝试运用,创作比喻句。

我们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有着大量的比喻佳句,非常值得孩子们去模仿,去积累,有了日常的积累,才能在所需时,从记忆库中进行提取。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什么是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同样,积累的比喻只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才能算真正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在指导学生说或写比喻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启发学生从自己积累的语句库里提取,然后进行再次创造。

    读王先生的文字,就如在春风中散步,一边走,一边与作者拉家常。读着读着,总想放下来,轻轻舒一口气,感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