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学员黄晓艳推荐) 2021-07-0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语文课堂当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黄晓艳


一本书就是一座宝藏。

王荣生教授的这本《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初读,觉得过于理论化,甚是难读。但是读着读着,却渐渐有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清晰地解说了“阅读”“阅读能力”等概念,深入地阐释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系统地论述了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其中辅以典型的教学课例,深入浅出地为一线教师指明了阅读教学设计的方向,是一本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著,真真让人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欲罢不能。

谈谈感受最深的一点。王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环节要以“学的活动”展开。个人觉得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很有指导意义,也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反思。名师的公开课往往令我们赞叹,觉得名师们这个点处理的很好,那个地方很成功,几乎招招都完美。我们普通老师呢,在课堂上却最怕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怕学生答不出来,怕学生说的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怕自己精心设计的招数,学生就是不吃这一套。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基点不同。以学生的“学的活动”为基点,依据学生学习的逻辑来设计的教学流程自然就具备了其确定性。但如果是以教师“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这种立场来设计教学,我们的课就变成一种“期待”,就会寻求适合教案的学生,我们就会怕学生出现所谓的“意外”。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就是要将阅读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教学流程围绕“学的活动”充分展开,更加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式以及学的成效。

“学的活动”,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和之相对的就是“教的活动”,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事实上,“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师“教的活动”是在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在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而“学的活动”是学生积极地进行着目标指引的自读、讨论、记忆等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的活动”应该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很多老师习惯于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教的活动”结构完整,而“学的活动”却零散没有结构,“教的活动”丰富多样,而“学的活动”却呆板单调。语文课堂教学形态的变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形式,将阅读教学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更加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式以及学的成效。

如何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教学目标要集中。所谓目标集中也就是老师们通常说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要聚焦核心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目标充分地展开“学的活动”。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策略单元,单元目标就是“学习预测的方法”,既然是学习预测,我们不妨集中力量教好这个策略,围绕这个策略设置“学的活动”,如果将其他内容含混其间,就会使教学目标游离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自然有指向、有条理的“学的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调整教学设计思路。王教授在书中介绍了几种阅读教学台阶状的教案样式,其设计的思路是: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二到三个台阶。其中二到三个台阶就是中间设计二到三个教学环节,用于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学的活动”。为了充分实现“学的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参考王教授的板式思路,确定什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的疑难点是什么,采取什么方式解决,分几步、用何种活动形式来解决,这样课堂教学就会紧紧围绕着这一教学重点展开,而且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感悟和小结。

    第三,关注学生学的状态。要营造以“学的活动” 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老师的活动要少于学生的活动,老师的语言要少于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讨论、质疑。这样的课,虽然变得“不好听”了,但对学生来说却更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的进行着学习活动,在“教”的启动下,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小结、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酸甜苦辣由他们自己去体会、感悟。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听说读写”,听,是有思考的听;说,是有要求的说;读,是有收获的读;写,是形式多样的写。教师关注的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学的活动”,关注学生的学是否充分的展开,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否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他们是否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阅读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唤起学生的效能感。语文课堂如斯,当生气勃勃,活力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