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想象”,把故事写丰富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顾慧丽
【摘要】:
学生虽然善于想象,但是要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却并非易事。我们要通过丰富表象储备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想象搭建支架,教给他们想象的方法;解开故事的密码,引导学生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当我们教给学生具体可行的方法后,学生的言语表达才能更加丰富具体,更加充盈蓬勃的创造力。
【关键词】:故事;想象;具体
【正文】:
在指导学生写想象类作文时,我们发现,学生是非常善于想象的。但是要他们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情况却并不那么乐观。往往是三言两语,起初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又怎么样,最后结果是什么,典型的“起因——经过——结果”老三段。尽管老师反复提醒:请同学们展开大胆的想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把想到的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可是到底如何想象,怎样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学生还是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是我们习作指导的不给力,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展开想象,如何写具体的方法。
可是,有些老师认为想象作文,就要放开让学生想,让学生自由写,没必要教,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其实,在这“无需为”的背后,是不知道“如何为”。笔者认为,想象类习作教学是可以教的,要教学生想象的思维方法,教能够支撑起学生丰富想象的言语框架、范式等,让想象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言语发展和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阵地。
一、丰富表象储备
怎样才能把故事想得丰富有趣呢?关键在于学生对 “创造的世界”要有丰富的了解。虽说儿童是天生的想象家,而想象的表象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脑海中积累的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发舒展开阔;如果对习作对象知之甚少,那么想象出来的故事恐怕也是胡编乱造。
如三年级下册习作8《这样的想象真有趣》,想象动物失去了原来的特征后会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学生要选某种动物作为故事主角,就得先了解这种动物的原本特征,了解得越透彻,那么它失去原本特征后发生的故事就能写得越有趣。五年级下册习作6《神奇的探险之旅》,探险之地涉及到“热带雨林”“茫茫大漠” “海中荒岛”等,如果没有地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那故事中的“险情”就很难设置,如果所探之“险”违背了基本常识,那故事谈何“神奇”;同样,六年级下册习作5《插上科学的翅膀飞》,如果学生对当代前沿科技一无所知,那么此刻想象的“翅膀”是无论如何都打不开的。科学技术越不可思议,主人公的经历才越奇特。
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应当从习作内容的认知入手,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关的知识,丰富表象,增加储备,从而让学生从熟知的事物中选择有价值的原型进行合理创生。只有建立在对写作对象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的想象,才能创造出丰富、开阔的天地。
二、渗透想象方法
学生的想象之所以能显得“神奇”或者“不可思议”,其实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想象性思维在起作用。在想象类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想象搭建支架,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
1.“顺着想”与“反着想”
所谓“顺着想”,通俗点讲,就是就是顺着事物的特点或顺着现实生活的方向去想象。而“反着想”,就是一种逆向思维,打破我们平时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习作5《奇妙的想象》中,怎样让学生的想象更奇妙?我启发学生借鉴习作例文的想象策略。《一支铅笔的梦想》中铅笔的梦想是变成“豆角” “丝瓜”“船篙”和“撑竿”,想象中的这些事物都是细长的,顺着铅笔的特征进行联想,这就是“顺着想”;而《尾巴它有一只猫》,当尾巴拥有猫时,“猫都听我的话,都跟在我身边”“我天天骑着它满地跑”,想象的世界与现实完全反过来了,这就是“反着想”。有了“顺着想”和“反着想”,想象的世界就“神奇”起来。
2.“特征换位”与“角色换位”
换位想象,即换取原来事实中的人物、事件等来进行想象。如习作8《这样的想象真有趣》,“如果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变得与之前完全相反,它们会经历哪些奇异的事情的呢?”这属于换位想象中的“特征换位”。而六年级上册习作1《变形记》,“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会发生什么呢?写一写变形后的经历”,则属于“角色换位”。有了“换位”,想象就此发生,故事由此开始;因为“换位”,平常变为奇特,平铺产生曲折。
3.“粘合”与“夸张”
“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属性、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而“夸张”是改变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性增大或缩小,形成新的形象。比如四下习作2《我的奇思妙想》和六下习作5《插上科学的翅膀飞》,都涉及到高科技多功能产品,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黏合和夸张的方法。把产品的某一种能力“夸大”,来想象新科技;也可以把不同的功能“黏合”,也就是融合,来想象新科技。
不难看出,想象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凭借丰富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催生。教学时,我们应当将想象的路径和方法作为言语训练的抓手,这是推动学生言语思维发展的“硬核”。
当然,教学中绝不能给想象的方式贴标签,要“盐在水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这些方法去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品质。总之,想象类习作要重在想象思维的打开,而非想象知识的灌输。
三、解开故事密码
统编教材中的12次想象习作,除了《我的奇思妙想》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可以不用故事的形式来写,其他的11次都是写想象故事。既然是故事,那就会具备故事的三要素:角色、场景与情节。这三个要素也可以说是故事的三个密码。
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编者在教材中用多种方式提示“故事密码”。不管是思维导图提示还是问题提示等,都是紧紧围绕故事的“角色”“场景”“情节”这三个密码来提示的。这样的提示不仅有助于降低每次习作的难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架构故事的方法。那么,要把想象故事写丰富写具体,就要解开故事的密码。
1.独特的角色
故事要吸引人,首先角色要有特点。很多时候,学生习作中的主角往往显得很单薄,不立体,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好的故事,角色应该是有创意的,是独特的,读者读一次就能留下非凡的阅读感受。
比如二上《蜘蛛开店》,学生就特别喜欢读。按理说开商店卖东西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作者却把它写得非常好玩,什么原因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故事中的顾客设计得非常有意思。小蜘蛛卖口罩时,来了大嘴巴河马;买围巾时,来了长颈鹿;卖袜子时,却来了四十二条腿的蜈蚣。如果把顾客出场的顺序换一换,卖口罩时来的是蜈蚣就不好玩了。由此可见,顾客的设计是很有学问的,每一位顾客的出场都增加了小蜘蛛的工作难度。难度越大,越有挑战性,故事就越有趣。学完后我让学生也来写童话故事《螃蟹做生意》。如果螃蟹理发,你设计的顾客是谁?为什么?在课文的启发下,学生灵光乍现:有的说顾客是狮子,螃蟹分不清公还是母,把公狮子剪成了母狮子,闹出了笑话;有的说黑熊,因为黑熊毛发多,样子让人害怕,把它的毛剪掉让它冻得瑟瑟发抖。如果螃蟹做裁缝,你设计的顾客是谁?为什么?有的说青蛙妈妈,它给宝宝做衣服,可是它的宝宝一大群,累死螃蟹了。更让人崩溃的是等螃蟹把衣服做完了,蝌蚪又变成了青蛙,穿不上了;有的说是月亮,月亮每天都在变化,一会圆一会缺,螃蟹刚做好的衣服太小了,重做又肥了。每一个独特角色的出现,都让故事变得有波折。如此精心设计故事角色,写出来的童话故事一定生动有趣。
2.特定的场景
故事不能发生在真空里。丰富的场景,是角色活动的舞台。学生想象的故事虽然也有地点,但准确说就是写了个地名而已。只有让地名变得生动丰富起来,才能让人阅读故事时如临其境。比如三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很多的小女孩想象中场景的描写。例如,小女孩写自己走到街上,接着就写街景;写自己想到烤鹅,马上就写餐桌上的圣诞树,喷香的烤鹅。那么,照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写《神奇的探险之旅》故事时,如果写自己来到热带雨林里,就可以顺势对热带雨林进行描写:
整个树林里闷热又潮湿。周围古木参天,茂密的树冠使得阳光难以透进。树枝上悬挂着一条条细长的藤蔓,上面不断地滴着雨水。我们在没膝的杂草中艰难地行进,一路上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奇花异草,时不时还从树枝上荡下一两只小虫。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就明白了有趣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要写清楚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这地方有些什么,在添加环境的同时能感受到环境描写的好处。
3.精彩的情节
好的故事一定要有好的情节。精彩的情节波澜起伏,吸引读者注意力,甚至会牵引着读者不断地往下读。如何培养学生设计故事情节的能力?
(1)巧用故事结构
优秀的童话故事里往往藏着很多经典的故事模式。如:“王子公主型”“三个儿子型” “麻雀变凤凰型”“尺寸比赛型”“五官争功型” “故事新编型”。这些经典的故事模式中,大部分采用了反复式和连环式结构,非常值得小学生学习与借鉴。
①反复式结构。指相似的情节多次出现,这些情节往往写法相近、结构相同。如二年级的《蜘蛛开店》,蜘蛛第一次开的是口罩编织店,第二次开的是围巾编织店,第三次开的是袜子编织店。再如一年级的《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第一次向鲤鱼借尾巴,第二次向老牛借尾巴,第三次向燕子借尾巴。这些都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都是三次呢?通过讨论,明白如果只有一次,故事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显得单薄;二次呢,故事虽然有发展,但有些意犹未尽;只有三次,才能体现曲折有度,实现变化中的完整 。如果超过三次,就显得啰嗦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可以写一写《小猴子学本领》,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森林中住着猴子一家。小猴子慢慢长大了,妈妈对他说:“孩子,你该出去学些本领。”学生从中迁移反复式的结构,设计了小猴子三次向不同的人学本领的故事情节。高年级的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讨论故事中几个相似的情节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以此来悟得其中的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②连环式结构。指故事的几个情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如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就是非常典型的连环扣结构,小蟋蟀红头的经历可真是惊险:先“卷进牛嘴里”,接着“进了牛肚子”,然后“在胃里旅行”,最后“喷出牛嘴巴”。又如二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妈妈,而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也是连环式的结构。这些情节前后顺序环环相扣,不可跳跃,也不可颠倒。
因此,在三下习作五《奇妙的想象》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这些经典结构,然后选用其中一种来写写“躲在草丛中的星星”“滚来滚去的小土豆”“小树的心思”等故事情节,这样写出来的故事才会丰富有趣。
(2)制造矛盾冲突
故事之所以精彩,原因就是在故事中不断地制造矛盾冲突。如何来构成“冲突”,一般采用“美好愿望——遇到困难——行动解决”的故事性结构来体现。
在六下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的教学中,为了把“人物奇特的经历”写精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冲突”的故事结构来表现“天马行空”的构思:= 1 \* GB3①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 \* GB3②要实现这个愿望,遇到了哪些困难?= 3 \* GB3③为了解决困难,你的高科技发挥了哪些神奇的作用?有了这样的故事结构引领,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变成了丰富生动的文字表达。
又如在《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中,如何体现探险之旅的神奇,也要制造矛盾冲突。教学中让学生紧扣“险”和“奇”,设计奇幻冒险的情节,把故事的重点放在“遇险”和“逃生”上。为了让“探险”旅程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惊险传奇,还可以引入“一波三折”的故事结构,设计三次遇险,每一次遇到什么险情,人物借用什么装备?是如何应对的?结果怎样?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使得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高年级想象类习作教学中,特别要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制造一些矛盾冲突让主人公多经历一些磨难,要“好事多磨”,这样的故事才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一篇优秀的想象作文,不仅体现在想象的独特性,更体现在想象内容的丰富性。当我们教给学生具体可行的方法后,学生的言语表达才能更加丰富具体,更加充盈蓬勃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吴勇.让学生在习作中富有“创造感” ——想象类习作教学探究[J].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2020.5.
[2]曹爱卫.写好童话有妙招[J].少年文学之星
[3]赵飞君.统编教材中想象习作的生发点与着力点[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0.5.
[4]常志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想象作文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