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有感
青阳实小 何洁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本书中也明确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途径,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表现是评价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
语文学科能力表现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个人因素,如: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教师因素,如:教师教学、家庭作业布置、教师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改变客观因素,但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作业任务的布置等。
统编版教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规划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路线,构建了一个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先说单元内的横向联系。一般而言,一个单元最主要的训练要素集中在读和写两个方面,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导语页列出的两到三条语文训练要素,分别指向的就是读和写。再来看看相关语文训练要素之间的纵向联系,它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呈现出有层次、有梯度的螺旋上升的发展方向。
因此,本书中所提到的“专题教学”应运而生。通过专题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小处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带领学生透过一扇小窗户,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专题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真实问题,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以解决学生遇到的真实问题为指向,把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作为学生的起点和增长点,最终是学生获得成长。在专题教学方式下,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与成果展示,其个性与自主性充分展示,语文能力也得以提升。
上学期,在夏特与季校等的帮助下,完成了以“读写融和”为专题的教学展示。
“读写融和”,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多练笔。教学中,教者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专题教学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以主题单元为依托,整合教材、课程资源,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做好目标定位,落实大单元备课,对主题单元进行阅读和习作的整体设计,形成系列化的教学体系。
同时,本书还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大量地阅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远比“填鸭”式教学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通过阅读《核心素养》这本书,我也收获到了许多方法,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学以致用。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下一阶段我努力的方向就是实现“借他山之石,琢自身之玉”的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