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路”到“回路”——倾听,构建职教课堂的深度连接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邵斌宇
读完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书中反复强调的“倾听”这一核心概念,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电类专业教师,我日常面对的是即将走入社会、成为技术工人的青少年。他们或许对冗长的理论公式感到厌倦,但对手中的螺丝刀、万用表、电路板却有着天生的亲近感。佐藤学先生所倡导的“静悄悄的革命”,于我而言,正是一场从“讲授”走向“倾听”,从构建“电路”到接通“回路”的教学范式转变。
一、 “被动的能动性”:在操作中倾听学生的“逻辑语言”
书中提出了“被动的能动性”这一看似矛盾却充满智慧的概念。它反对那种表面热闹、学生齐声回答的“主体性神话”,而是倡导教师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能够安心地、从容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以其自身的方式表达思考。
在传统的电类实训课上,我们很容易陷入“主体性神话”:教师演示一遍,学生模仿操作,最后评比谁做得又快又好。这看似学生“主动”动手了,但思维却可能是被动的、机械的。佐藤学的观点点醒了我: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生与工具、与元件、与故障“搏斗”的沉默瞬间。当我不再急于纠正一个学生接错的线,而是蹲下身,观察他如何用万用表一点点排查故障点时,我就是在“倾听”。我倾听的不仅是他最终的答案,更是他排查的逻辑:他是先测电压还是先测电阻?他是从电源端开始还是从负载端开始?这个“逻辑语言”远比一句“老师,这里没电了”要丰富得多。
例如,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时,我不再仅仅展示正确的接线图。我会故意设置几个典型的错误接线,让学生小组去“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我必须闭上嘴,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我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看,这个接触器的辅助常开触点是不是应该并自锁?”“不对,这里如果直接短接,KM1和KM2会同时吸合,要短路了!”这种基于实践的共同探究,学生展现出的是一种“被动的能动性”——他们被问题所吸引,能动地调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它。而我的角色,就是倾听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并在关键时刻,以一个“更有经验的学徒”的身份介入,引导他们走向更深的理解。
二、 创建“润泽的教室”:安全感是技能习得的前提
中职学生很多在基础教育阶段经历了较多的学习挫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佐藤学强调的“润泽的教室”,正是一个能让学生免于焦虑和恐惧,能够安心表达困惑、甚至犯错的共同体。
在电工实训中,“安全”是天条。但这种安全,不应仅仅指物理上的用电安全,更应包括心理上的“学术安全”。我明确告诉学生:“在这个教室里,最大的错误是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动手。烧坏一个熔断器、接错一根线,都是我们学习路上宝贵的‘故障代码’,我们一起分析它、解决它,你的经验值就增长了。”
为此,我努力将教室布置得更像一个“工位”而非“考场”。工具柜开放存取,鼓励学生相互请教。对于操作慢的学生,我不再催促,而是肯定他的谨慎;对于敢于提出不同接法的学生,我会和他一起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验证。当教室充满了这种相互信任和支持的“润泽”空气时,我惊讶地发现,学生提问的质量提高了,他们不再只问“老师,下一步怎么做”,而是开始问“老师,为什么我这种方法不行?原理上哪里出错了?”这种从“操作工”到“技术员”的思维转变,正是“静悄悄的革命”所期待的学习品质的深化。
实践与展望:
基于以上思考,我的教学实践也在悄然改变:
推行“工作日志”:要求学生在实训后,不仅记录操作步骤,更要记录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和仍未解的疑惑。这本日志成了我倾听每个学生“内在声音”的重要渠道。
设计“故障诊断”专题课:将一部分实训内容从“安装”转向“维修”,刻意制造故障情境,训练学生倾听设备“声音”(如异响、发热)、阅读仪表“语言”(异常数据)的能力,将倾听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
小组协作中的角色轮换:在项目式学习中,设置“操作员”、“记录员”、“安全员”、“讲解员”等角色并定期轮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被倾听,也学会倾听同伴。
这场革命是“静悄悄”的,因为它不依赖于轰轰烈烈的改革口号,而是源于教师每日每课中对学生个体的真诚尊重与细致倾听。当我学会倾听学生安装电路时那专注的呼吸声、排查故障时那疑惑的沉吟声、解决问题后那喜悦的轻叹声,我便知道,教育的“回路”已经接通,能量正在其中静静地、有力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