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操作手册”——在“共同体”中培养工匠精神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庄超超
《静悄悄的革命》另一个深深触动我的观点,是关于“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论述。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文本、工具)、与他人、与自身三个维度的对话。这一理念为我解决中职教育的一个核心困境提供了钥匙:如何让学生从“会操作”上升到“懂原理”、“有匠心”?答案就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深度的学习共同体,让学习超越枯燥的“操作手册”。
一、 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从“技能点”到“知识网”
电类专业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一个简单的照明电路,背后是欧姆定律、电流的热效应、安全用电规范等一系列知识的综合体。传统的教学往往将其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技能点”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佐藤学的“三位一体”学习观启发我,要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在这里是技术本身)进行深度对话。我的做法是推行“项目式学习”(PBL),并特别注重项目的“复盘”环节。例如,在完成一个“家庭照明线路模拟安装”项目后,我们不再急于进入下一个项目,而是召开“技术研讨会”。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客厅的灯要用双控开关?单控行不行?原理是什么?”“如果客户要求增加一个插座,我们从主回路还是照明回路取电?依据是什么?”“如果合上开关后灯闪烁,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建立一个排查流程?”
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被迫将零散的操作技能与系统的理论知识连接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这个过程是安静的、内省的,也是充满挑战的。它要求学生不只是“动手”,更要“动脑”,与电工原理、国家标准、设备参数等“客观世界”进行反复的、深入的对话。
二、 与他人的对话:从“竞争”到“共创”
职业学校容易强调技能竞赛,无形中营造了一种个人竞争的氛围。但佐藤学所倡导的“共同体”,核心是“交响乐”般的合作与交流。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几乎没有哪个电工项目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团队协作至关重要。
因此,我在课堂上刻意淡化个人排名,强化小组评价。我借鉴了“学习共同体”中“U型座位”的安排思想,将实训台布置成便于小组讨论的岛屿状。在项目进行中,我鼓励学生“偷师学艺”——不仅可以观摩本组同学的操作,也可以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去其他小组参观。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PLC控制抢答器”编程项目中,一个小组在实现“抢答锁定”功能时遇到了困难。他们自己的方法是使用复杂的互锁电路,程序冗长且容易出错。在巡视中,我并没有直接给出方案,而是建议他们去看看另一个已经成功的小组的程序。经过观察和请教,他们发现对方巧妙地使用了一个“置位/复位”指令组合,程序简洁优雅。回来后,他们不仅修改了自己的程序,还兴奋地向我解释这种方法的妙处。这种基于“共创”的学习,远比我自己讲授十遍效果要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倾听同伴的智慧,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如何将不同的想法“交响”成更优的解决方案。
三、 与自我的对话:在反思中孕育“工匠精神”
最终,所有学习的落脚点都是与自我的对话,是内在认知的重构。中职教育的最高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一个熟练工,更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对技术有敬畏,对作品有追求,对自身有要求。
“静悄悄的革命”强调的“反思性实践”,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我要求每个项目结束后,学生必须撰写“项目反思报告”,内容包括:我最满意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我最不满意或遇到最大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我是如何解决的?如果重做一次,我会在哪些方面改进?起初,学生写得很敷衍,但当我真诚地阅读每一份报告,并写下我的观察和建议时,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
慢慢地,我看到有学生因为一个线槽走得不够美观而主动返工,有学生在完成规定任务后主动思考“能不能加个指示灯让状态更直观?”。这就是与自我对话的力量,它让学习从外部任务转化为内在需求,促使学生不断追求技能的精进和作品的完美。
实践与展望:
构建学习共同体,我的实践路径是:
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将企业的维修工单、技术改良需求作为项目来源,让学生与真实的“客观世界”对话,体会技术的社会价值。
建立“学长导师制”:邀请优秀的毕业生或高年级学生担任项目顾问,打破班级壁垒,形成跨年级的互助学习共同体。
举办“技术成果展”:不仅展示最终作品,更要求小组展示其设计思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将内隐的思维过程显性化,供全体师生“倾听”和学习。
总而言之,《静悄悄的革命》让我坚信,中职教育的课堂,完全可以是安静的、深思的、充满尊重与合作的。它是一场从关注“教”到聚焦“学”、从训练“人手”到滋养“人心”的革命。当我们成功构建起一个连接了技术、同伴与内心的学习共同体时,我们培养出的将不仅是合格的电工,更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有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卓越工匠。这场革命,始于教师放下身段的倾听,成于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成长,它静悄悄,却拥有重塑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