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Thomas,2000)、康德利夫(Condliffe,2017)等人评论了30多年来项目化学习重要的研究成果,发现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间存在积极正向的关系。那么,这些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有什么特征呢?我们按照课程的要素整合如下。

1.素养目标。项目化学习指向的目标是综合统整的,在探究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调用所有的心理资源,达成深度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态度和价值观的素养目标。尤其重要的是,项目化学习增加了学生接触、探索“big idea”(大观念)的机会。项目是课程,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项目来学习重要的观念、概念、能力,而不是将项目作为传统课程结束后的展示、表演、附加实践或例证。

2.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因为驱动性问题使整个项目活动保持持续性和一致性。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驱动性问题黏合在一起的。

3.持续探究。项目化学习的历程是持续探究解决驱动性问题的历程。探究包含调查、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可以是设计、决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等。探究意味着有大量的学生自主选择、非监控的工作时间、责任。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究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驱动性问题逐步深入的。

4.全程评估。评估保证项目化学习的质量和素养目标的达成。评估既包含对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估,也包含对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探究、实践等进行评估。

从研究评论来看,研究者们关于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的。基于上述内容和我们三年多来对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在此提出对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界定:

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在这个界定中,有如下关键的几点需要进一步说明。这些关键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的设计。